生活科普:掉進眼睛的異物最后都去哪兒了?
發(fā)布時間:2021-10-14
瀏覽次數(shù):1028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趣 問?萬 物

為好奇的你解答稀奇古怪的腦洞問題


撰文 | Mirror


掉進眼睛的異物最后都去哪兒了?

圖源:Pixabay

睫毛、風沙不小心入了眼,不一會兒就找不著了,難道是眼睛把異物吞了?

你可能聽過眼睛里的異物會跑到眼球后面的說法,但這不太可能,眼球后側(cè)可不是想進就進,那里有肌肉等組織擋路,除非尖刺物暴力突破。

眼球結(jié)構(gòu) | 圖源:維基百科

當異物闖入眼睛時,它會刺激你不停流淚和眨眼,這是淚腺和眼瞼在努力幫你掃除異物,就像雨刮清潔車窗。不是太難纏的異物會被淚水沖出去,但如果遇到比較“粘人”的家伙,它就可能跑到上下眼瞼底下的溝縫里。

鼻淚管 |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不過,異物也不可能一直堆積在那里,它可能會在你睡覺的時候悄悄和淚水一起出去。如果堆積地多了,就會被推到內(nèi)眼角,然后在第二天以“眼屎”的身份現(xiàn)身。還有一種可能是異物通過鼻淚管和部分淚水一起進入鼻腔,成為鼻涕或者鼻屎。

睫毛等微小異物一般不會傷害眼球,但如果一直感覺眼睛不舒服還得及時看醫(yī)生。


防彈衣是什么材料?能防刀嗎?

圖源:Pixabay

常見的軟質(zhì)防彈服看起來就是件厚背心,雖然是纖維材質(zhì),但它采用的是芳綸(凱夫拉)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這類高性能材料。別看它摸起來是軟的,實際上非常強韌,加上層層緊密編織的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抵御子彈不是問題。

當子彈沖擊纖維防彈衣時,纖維會被拉伸剪切吸收子彈的動能,同時子彈摩擦纖維會以熱能、聲能的形式損失能量。軟質(zhì)防彈衣能夠大大削弱子彈的沖擊力,對尖銳物也有一定的抵御力,但畢竟不是專門為防刺設計的,鋒利的刀刃依然可以刺穿。

論抵御近距離的刀劍強攻,還是古代鎧甲那樣的硬質(zhì)材料能抗,所以纖維防彈衣有時會加上硬質(zhì)插板,一般是金屬、陶瓷或高性能復合板,可以做到刀槍不入,也能防住子彈。

加上硬質(zhì)復合插板(左)的纖維防彈衣 | 圖源:https://doi.org/10.3390/polym12091920

子彈沖擊到板上時,子彈和板材都可能變形、龜裂,從而消耗子彈的能量。

子彈沖擊金屬板,慢速模擬 | 圖源:見水印

雖然硬質(zhì)插板防御力更強,但是重,不便行動。而套在防彈衣外的防刺服相對輕便,它同樣采用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強度纖維材料,但用的是短纖維不規(guī)則混編結(jié)構(gòu)。把這兩種防護層結(jié)合在一起,就有了防刺防彈服。

即使穿上了這些護具也不代表萬無一失,畢竟護具的防御力在增加,武器的攻擊力也一直在提升。


花生地上開花,

怎么在地下結(jié)果?

圖源:Pixabay

雖然經(jīng)常被當成堅果,但花生其實是一種豆子。作為豆科家族的一員,花生的花是開在地面上的黃色蝶形花,但奇怪的是,它們的果子卻長在地下,看起來就像長在根上。

圖源:Wikipedia

這和土豆、地瓜可不一樣,它們是塊莖、塊根,但花生是貨真價實的果實,里面躺著一顆顆種子?;ㄉ⒉皇情L在根上的,它們依然是從雌蕊的子房發(fā)育而來,只是這子房不走尋常路。

當花生完成自花授粉后,花瓣一兩天就凋落了,而孕育著受精卵的子房還在悄悄準備“遠行”,大約一周后,你會看到它伸出長柄(稱作子房柄或雌蕊柄),往地面延伸。

花生的子房柄 | 圖源:楊藹華、陳國憲(2016)

到達地面后,它會繼續(xù)往下鉆2~7厘米,接著末端膨大,開始發(fā)育莢果,成熟后就成了我們吃的花生。

花生發(fā)育過程 | 圖源:楊藹華、陳國憲(2016

而那些伸不進土里的子房柄往往結(jié)不出果實,黑暗的地下對它們來說才是適宜的育兒床。

花生的中文學名“落花生”,可以說是非常貼切了。


蛇的舌頭為什么分叉?

圖源:Pixabay

蛇的舌頭就像個小叉子,但它又沒法當叉子使,頂端分叉的意義何在?

由于無法直接采訪蛇友,研究人員只能通過觀察實驗做一些合理推測。

對視力不大好的蛇而言,氣味是非常重要的追蹤信息。蛇的舌頭總是不時探出來(吐信),它的作用就像探測器,能夠捕捉空氣中的氣味分子,然后在收回舌頭時把信號傳遞給鼻腔附近的犁鼻器,這是一種敏銳的化學感受器,能夠感受非揮發(fā)性的化學物質(zhì),并將信號傳遞給大腦感知。

犁鼻器通過舌頭感知氣味分子?| 圖源:Kurt Schwenk

鑒于此,有推測認為舌頭開叉后表面積增加,能捕獲更多化學分子。研究者還觀察到蛇吐舌時,把會把分叉張得很開,這可能是為了讓它們“分頭行動”,分別感受不同方向上的化學分子,就像兩只耳朵、兩只眼睛那樣形成立體感知,從而更準確地判斷獵物的去向。但這種猜想仍存在爭議,有研究者抑制蛇舌頭其中一個分支的功能,但蛇的捕獵能力并沒有受到明顯影響。

圖源:Kurt Schwenk

蛇吐舌時,舌頭還會上下抖動,這會在分叉兩側(cè)各形成兩股渦旋,研究者認為這能把稀薄的氣味分子集中起來,并導到兩個分叉上。

蜥蜴的各種分叉舌頭?| 圖源:Kurt Schwenk

分叉舌頭并非蛇所獨有,很多種蜥蜴,還有蜂鳥也有。

仔細看,蜂鳥舌頭分叉了 | 圖源:UConn

凡本公眾號轉(zhuǎn)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quán)歸版權(quán)所有人所有,因此產(chǎn)生相關(guān)后果,由版權(quán)所有人、原始發(fā)布者和內(nèi)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歡迎掃碼入群!

深圳科普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