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你有沒有看過這條新聞,“男朋友去我家,半夜餓了,把茄子當(dāng)成大李子咬了”。
這大李子好吃嗎哈哈哈哈哈哈哈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好家伙,這就是我們北方的魔法!
說到茄子,咱們都熟悉,夏秋時節(jié),茄子是全國人民飯桌上的熟面孔,從南到北,到處有用它做的家常菜:蒸茄泥、油燜茄子、魚香茄子、茄丁面、炸茄盒……吃不夠!
其實茄子不僅吃法多,模樣、名字也很多,是當(dāng)之無愧的“百變佳蔬”!今天咱們聊點輕松的,就說說怎么吃茄子!
為什么說“霜打的茄子”?
茄子原產(chǎn)印度,大約在南北朝時期,隨佛教的東傳來到中國。茄子最初引入中國時,是在嶺南種植。
它本性喜熱,每年夏季,在驕陽炙烤下,許多作物都蔫頭耷腦,只有茄子依然生機勃勃,挺著粗壯的紫色莖稈,展開肥厚的葉子,葉下藏著低調(diào)的小紫花,結(jié)出亮紫色的茄果。它花果同期,一邊結(jié)果一邊開新花,隨摘隨吃,能一直從盛夏吃到初秋。
茄子又叫落蘇、伽(qié)子、昆侖紫瓜、吊菜等。
夏秋之交,正是茄子的黃金時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jié)”,古時就有用“茄餅(落蘇餅)”等食物祭祖的風(fēng)俗。
江南一帶則把農(nóng)歷七月三十稱為“落蘇節(jié)”,當(dāng)天人們會在屋檐下插上一排香來祈福,有時便用生茄子充當(dāng)香插,稱為“落蘇燈”。孩子們也有樣學(xué)樣,在茄子中間挖個洞,插上蠟燭自制“落蘇燈”,聚在一塊兒比賽嬉鬧。
茄餅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然而當(dāng)秋天真正降臨時,茄子就迅速退場了。因為它不耐寒,天一涼,狀態(tài)便急轉(zhuǎn)直下,在露天、地表無防護的環(huán)境里,通常熬不過霜凍。所以人們才會用“霜打的茄子”來形容沒精打采的人。
全國吃的都是什么茄子?
雖然大江南北都吃茄子,但各地菜市場賣的茄子,長相卻相差甚遠(yuǎn):有的細(xì)長,有的短粗,有的圓胖;有紫得發(fā)黑的,有淺紫色的,還有花的、綠的、白的……其實這些茄子,在分類學(xué)上都是茄科茄屬的“茄”這一物種,只是來自不同的栽培品種。
茄這個物種,被認(rèn)為是從茄科野生植物“丁茄”馴化而來的。最早的茄子又小又圓,顏色也不紫,或黃或白,看上去很像雞蛋,因此在傳入歐洲后,被稱為“eggplant”(雞蛋草),之后這個詞便作為英語中茄子的統(tǒng)稱沿用下來。
野生茄科植物“丁茄”被認(rèn)為是茄子的祖先,茄這個物種是由它馴化而來的。最早的茄子,也像圖中的丁茄一樣,結(jié)黃色或白色的小圓果。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
傳入中國后,茄子迎來了二次馴化。勤勞的中國人把茄子種出了無數(shù)花樣,果實從小到大、從圓到長,又演變出綠色、紫色等諸多品種。
我國現(xiàn)有200多種不同的茄子,根據(jù)果形大致可分三類:圓茄、長茄和介于二者之間的卵茄。
在華北地區(qū),大圓茄最常見。(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大李子)
東北常吃紫黑色和綠色長茄。
深紫紅色到紫黑色長茄:各地常見,茄子的顏色主要取決于花青素、葉綠素含量,紫黑色茄子的花青素含量最高。
綠皮茄子:東北地區(qū)常見,當(dāng)?shù)厝藭阅酃?/p>
華南則是紫紅色長茄最多,還有白色、花色長茄。江浙一帶喜愛形態(tài)更尖細(xì)修長的“線茄”,乍看有點像豆角。
淺紫色長茄:江浙常見,紫色較淡,形態(tài)細(xì)長,被稱為“線茄”或“條茄”。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在云南等地市場上,還能見到一些“野生茄”,其實是茄子的表親,來自茄科茄屬的其他物種。比如最常見的兩種,一種形似有棱的西紅柿,當(dāng)?shù)亟小按罂嘧庸?,另一種則是比豌豆略大的綠色小圓茄,當(dāng)?shù)亟小靶】嘧庸薄?/p>
上圖分別為大苦子果、小苦子果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它們分別是茄屬植物“紅茄”和“水茄”的果實,味道清苦,在炎夏食欲不振時,有很好的解膩開胃效果。
不同茄子,不同做法
茄科植物基本都含有毒的生物堿,茄子其實也是。經(jīng)過人類長期的選育,茄子果實的毒性已經(jīng)大大降低,但生食依然有風(fēng)險,通常還是煮熟吃。
說起茄子的滋味,古人最會形容——“味美如酥酪,香潤似脂膏”。其實,茄子本身滋味寡淡,但它質(zhì)地松軟如海綿,細(xì)胞間充滿細(xì)小的氣孔,烹煮后氣體散失,正好吸足油脂和湯汁,不僅滋味豐富,吃起來還頗有豐腴肉感。
不同品種的茄子,質(zhì)地、口感不同,適合的菜譜也不一樣。圓茄果皮較厚,果肉水分少,緊密扎實,經(jīng)得起折騰,適合煎、炸、烹、炒等料理方式。
比如“炸茄盒”,就是用不切斷的兩片圓茄夾著肉餡,滾一層面糊,豪邁地放進(jìn)油鍋炸熟。扎實的茄肉炸后依然堅挺,吸飽了肉香、油香,口感綿中帶脆,層次豐富。
炸茄盒就是古代中元節(jié)祭祖用的“茄餅”,一般用圓茄制作。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長茄果皮較薄,果肉含水量更高,質(zhì)地綿軟,因此更適合燜蒸、燒烤等方式。
最簡單的就是蒸“茄泥”:茄子去皮,蒸熟搗爛,拌點黃豆醬、蒜泥、香菜,能下三碗飯。東北地區(qū)常用茄子和豆角、土豆、玉米做一鍋“亂燉”,也是要將茄子燉“化”在鍋里。
地三鮮是用茄子、青椒、土豆組成的東北家常菜,三者都是茄科植物,所以這道菜又被戲稱為“茄科三結(jié)義”。
燒烤攤上的烤茄子,用得最多的也是紫色長茄,不削皮,將茄肉烤至軟爛,口感如融化的脂膏。
西南地區(qū)還有“火燒茄子”,用明火把整個茄子燒熟,剝了皮蘸各家獨門調(diào)料吃。傣族人會將這種燒茄子和檸檬、樹番茄、香蓼、小米椒一同舂碎,做成“擂茄子”,酸、甜、香、辣,味覺體驗極其豐富。
傣族擂茄子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江浙一帶常吃的淺紫色“線茄”,由于皮比一般長茄還薄,肉質(zhì)更細(xì)軟,就很不耐加工了,通常切絲后用鹽輕腌,擠干水分,加點青紅椒,下鍋快炒,是家常又可口的下飯菜。
把茄子切成條,加黃豆醬下鍋一炒,就是最簡單可口的茄子打鹵面。
有故事的茄子菜
茄子從印度出發(fā),約在公元五世紀(jì)前后傳到中國,中世紀(jì)時期由阿拉伯人帶到歐洲?,F(xiàn)在,幾乎世界各地的人都在吃茄子,菜式爭奇斗艷,其中有一些光看名字就很有故事:
01
“被寵壞的老爸爸”
敘利亞、黎巴嫩等西亞國家的一種“茄泥”,用燒過的茄子、芝麻醬、橄欖油、檸檬汁和其他調(diào)料燉成糊狀,搭配口袋形狀的面餅“皮塔”一起吃。
“被寵壞的老爸爸”
圖片來源:toriavey.com
這道菜名字直譯為“被寵壞的老爸爸”,跟我國東北俗語“土豆熬茄子,饞死老爺子”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許是因為爛糊糊的茄子特別適合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吃。
02
“伊瑪目昏倒了”
土耳其名菜,將茄子對半剖開,填上洋蔥、西紅柿、大蒜等餡料,放到橄欖油里煎熟。
“伊瑪目昏倒了”
圖片來源:theironyou.com
據(jù)說過去有一位伊瑪目(伊斯蘭教神職人員)新婚,妻子每天給他做這道菜,到第13天告訴他,自己只帶了12罐橄欖油陪嫁,每天要用一整罐油來做這道菜,今天油已用完,做不了了。這位光知道菜好吃,沒想到如此費油,以后還沒得吃了,一時不知是驚嚇還是惆悵,就昏了過去。
如果我知道我吃的茄子要用一罐油來做,我可能也會氣暈過去,倒不是心疼費油,而是擔(dān)心這得長多少肉啊……
03
“初夢漬”
日本人將新年第一天做的夢稱為“初夢”,有“一富士、二鷹、三茄子”的講究,認(rèn)為夢見這些東西能帶來一年的好運氣。于是,來自日本千葉縣的糖腌茄子,便被浪漫地稱為“初夢漬”。而且茄子在日語里與“達(dá)成”諧音,也被賦予了心想事成的寓意。
糖腌茄子
圖片來源:cookpad.com
04
“茄鲞(xiǎng)”
《紅樓夢》寫了許多美食,其中描繪最詳細(xì)的就是一道茄子菜?!蚌摺庇邢挑~干之意,所以這只是一種用茄子腌制的下飯咸菜,但制作工藝極復(fù)雜:把茄子去皮取肉切細(xì),用雞油炸,再與雞肉丁、筍丁、菌菇丁、五香豆干、干果一起,用雞湯煨干后加調(diào)料拌勻、密封腌制,吃的時候還再會再拌上炒雞腿肉。
難怪初進(jìn)大觀園的劉姥姥,嘗過之后不可置信:“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樣的味兒來了!”
撰文 |?李偉元?
部分圖片 | 圖蟲創(chuàng)意
微信編輯 | 阿什么爽
本文原載于《博物》雜志2021年10月刊
歡迎掃碼入群!
深圳科普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