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地球各個層次的結構
來源:新浪科技
發(fā)布時間:2021-04-14
瀏覽次數:6235

  在深入到地球的最深處之前,讓我們試著多了解一點地球各個層次的結構。

  分層的地球

  盡管人類的科技發(fā)展已經可以拍下黑洞的圖像,但要揭開我們自己星球的神秘面紗卻并非易事。不過,通過對火山爆發(fā)帶來的巖石進行分析,以及對地震波(地震、火山爆發(fā)或其他擾動在地球內部產生的波)的研究,科學家對地球的內部結構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

  地球并不是一個均勻的固體,而是分成了許多層。地球是在大約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形成的。最初,它只是一個氣體星球,但隨著氣體相互作用,不同密度的物質開始分離,地球逐漸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一顆內部類似洋蔥的巨大巖石行星。

  地球的最外層是地殼。這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在此建造房屋、種植樹木,進行各種各樣的生產活動。與其他層相比,地殼非常薄。海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8千米,主要由玄武巖和陸殼組成;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約32千米,主要由花崗巖組成。

  地殼的下一層叫做地幔。這一層的厚度約為2900千米。上地幔堅硬而易碎,下地幔則像半熔融的巖石一樣流動。地幔的上層與地殼結合在一起,稱為巖石圈,而半熔融層則稱為軟流圈,巖石圈就在軟流圈上方滑動。

  地幔再往下就是地核,地核分為兩個部分——外核和內核。外核主要由鐵和鎳組成,完全呈液態(tài)。它的溫度非常高,外側約4400攝氏度,向內不斷增加,在接近內核處達到約6100攝氏度。外核大約有2300千米厚。

  穿過外核,我們就到達了地球最熱的部分——內核。內核的溫度高得難以想象,從5000到7200攝氏度不等。最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在如此高的溫度下,內核仍然完全是固體的,厚度大約有1200千米。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