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5390?字
閱 讀 需?要 14?min
??
洛陽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則俗語:清晨一碗湯,神仙都不當。不喝牛肉湯,不算到洛陽。
牛肉湯。來源/網(wǎng)絡(luò)
走在洛陽街頭,也經(jīng)??梢月牭剑骸白?,喝湯去”。照理說,煲靚湯多是廣東人的專利,地處中原大地的洛陽怎么也來分一杯湯?
實際上,洛陽人喝湯的歷史,比廣東還要長久。
洛陽“喝湯”史
說起“喝湯”,北方一些地區(qū)也把吃晚飯叫“喝湯”。
相傳元朝初年,忽必烈為稱霸中原,就以“廣積糧”為借口,要求陜、甘、冀、豫等省的老百姓將每日三餐改為兩餐。同時為防止百姓造反,他又強行收繳了農(nóng)家所有的鐵制農(nóng)具與炊具,僅給每15戶留下一把菜刀,并只能在南元兵的監(jiān)管下輪流使用。這可害苦了眾百姓。
忽必烈入主中原。來源/網(wǎng)絡(luò)
當時,人們在田間地頭勞作一整天已然累壞了,回到家還不能飽餐一頓,實在是遭罪。時間久了就有人想出變通的辦法。關(guān)中農(nóng)村一個名叫王二的小伙,有天實在餓得難受,就想熬點稀米湯充饑,可水剛燒開還未來得及下米,就被元兵發(fā)現(xiàn),遂遭五花大綁送往忽必烈營地。忽必烈一聽王二偷吃夜飯,竟給扣上個圖謀造反的罪名,并喝令推出去斬首。王二大呼冤枉,稱自己只是燒水解渴,并未下米做飯。聽罷,忽必烈細細思量:燒水解渴確實未違反禁令,似乎也是可行。從此,一些糧食相對富足的人家,就偷偷下米熬成米湯當作晚飯。朱元璋滅元建明之后,因中原百姓久已成習(xí),至今晚飯多為稀飯,并謂之“喝湯”。
這一習(xí)俗后來也成為河南人最大的愛好,俗語講“唱戲的腔,河南的湯”,在河南的飲食結(jié)構(gòu)中,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早晚大多都以稀食為主,故俗稱“喝湯”。人們在傍晚見面打招呼,不說“吃晚飯了沒有?”而是問:“喝湯了沒有?”
在整個中原大地,喝湯的同時還能喝出地方特色的當屬洛陽。與大多數(shù)人對河南“中原厚土”的印象不同,洛陽北臨黃河,東部、南部皆被群山環(huán)繞,作為歷史上的四戰(zhàn)之地、九朝古都,特殊的地理位置拱衛(wèi)出洛陽重要的政治地位,也涵養(yǎng)了獨特的自然文化:在洛河流域,南方的水田遇見了北方的旱地,稻作農(nóng)業(yè)便向粟作農(nóng)業(yè)遞出了接力棒。這樣的交融,使得洛陽人的飲食分外溫厚。
洛陽地勢。來源/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從商周時期興起的“煮食”文化是對洛陽飲食偏好最早的啟發(fā)。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在這一過程中,洛陽飲食文化逐漸受到“胡食”的影響?!堵尻栙に{記》中有“洛鯉伊魴,貴于牛羊”的記載,可見當時食用牛肉、羊肉已經(jīng)普遍。
北魏至唐朝時期,洛陽地區(qū)寺廟眾多。僧尼們?yōu)榈玫缴狭魃鐣闹С?,潛心研究齋飯,以取悅達官貴人。他們選取民間常見蔬菜做主料,熬成美味可口的湯食,日常都是山珍海味的貴族們品嘗過這些齋飯后對其贊不絕口,后來這些菜式也被王公貴族帶入宮廷,在宮廷中不斷被改進,成為如今洛陽水席的雛形。如今,用一則童謠總結(jié)洛陽的美食特色,則有了“洛陽水席洛陽湯,不沾勿忘桂花糖,吃罷四寶不用躺,洛陽漿面有點燙。”
24道洛陽水席。來源/黃河文化月直播
好喝的洛陽湯
中國臺灣文學(xué)家衛(wèi)繁昌在其《懷念洛陽小吃》一文中寫道:
“拐個彎不到十公尺就到糧集市場,那里小吃攤林立,樣式繁多,品種頗豐,其中最大眾化的雜燴粉條湯,使大眾贊不絕口。雜燴可分牛雜燴與羊雜燴,內(nèi)容包括肝、心、腸、筋、肚、碎肉等,經(jīng)過10個小時以上的火候,加上蔥、蒜、姜等作料調(diào)制而成,嗜辣的人不妨自加些油炸的辣椒油,色香味俱全,真?zhèn)€是又香又辣,入口即化,既營養(yǎng)又便宜。尤其是在嚴寒的冬天,寒風(fēng)刺骨時,一碗下肚,渾身暖和。所有糧集的食客,包括達官顯貴、販夫走卒,各色人等,都會去光臨。而經(jīng)營雜燴粉條湯的店攤,莫不生意興隆,門庭若市。據(jù)說洛陽生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封洛陽牛湯為‘神湯’。洛陽人喝湯一次付錢,多次添湯,是劉秀當皇帝時下的命令。故湯館不厭其煩地(為有需要的食客)免費添湯,沿襲至今?!?/span>
祖籍洛陽孟津的衛(wèi)繁昌遷居中國臺灣多年,仍然念念不忘洛陽的“神湯”。
洛陽牛肉湯。攝影/愛拍照的阿穩(wěn)吶,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洛陽人愛喝湯,最會喝湯的人被稱為“老喝家”。當?shù)卮蠼中∠锟梢姼鞣N湯館,有些老字號的湯館,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洛陽的湯各色各樣,最經(jīng)典的有八大湯,即四葷的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和雜肝湯,以及四素的不翻湯、豆腐湯、丸子湯和胡辣湯。
洛陽湯好喝,在于做法考究,就拿最常見的牛肉湯來說,它是把牛骨和牛肉放到一個大鍋里,要舍得花時間,用小火慢慢地燉,直到肉爛、湯白時才算到了火候。喝湯的時候,先在碗里放上切好的肉。撒上蔥段和香菜末,然后再用翻著花的滾湯一澆,一大碗牛肉湯就做好了。趁熱喝一口,那湯無芡自黏、掛唇留齒、濃香醇正;湯中那生姜的味道伴著胡椒的味道,清爽、舒服、暢快,只覺得一股暖流從胸腹之內(nèi)直散到肌膚毛孔之末,汗也出得暢快淋漓。
洛陽鐵謝羊肉湯。來源/網(wǎng)絡(luò)
洛陽驢肉湯是由驢肉清燉而成,據(jù)史料記載驢肉有甘酸而平,安心氣,解心煩,止瘋狂,補血益氣等特點,可緩解遠年勞損及風(fēng)眩等癥。洛陽的驢肉湯肉爛不膩,湯色濃白。湯中除了驢肉外,最有特色的要數(shù)“驢白血”,它是將驢血加鹽后待血紅細胞凝固析出,殘余的血清煮熟后便成了白色,這樣的處理方式也能祛除驢血的腥味,使其吃來更爽口。有些吃不慣驢肉的食客,也會配上生蒜。這樣辛辣酣暢的吃法,已然回到北方人骨子里爽利豪放的性格。
洛陽驢肉湯。來源/網(wǎng)絡(luò)
而洛陽的雜肝湯對于初來乍到的異鄉(xiāng)人,一時半會真適應(yīng)不了。雜肝湯在清代就已出現(xiàn),距今有上百年的歷史。與其他肉湯用骨頭熬制不同,雜肝湯是用牛的內(nèi)臟來熬湯底,并用牛或者羊的肝,肚,肺,腸來作為主料,因此味道自然帶著幾分“邪魅”。因此在洛陽當?shù)?,愛喝雜肝湯的都是一些老食客。
洛陽雜肝湯。來源/網(wǎng)絡(luò)
洛陽人喝湯,大體延續(xù)著“早甜晚咸,早葷晚素”的習(xí)慣,一過下午兩點,“四葷”暫時隱退,“四素”逐漸登場。
所謂的“不翻湯”,是一種用綠豆薄餅、海帶、粉條等做成的酸辣湯,因為攤餅時不用翻面而得名。不翻湯里濃重的胡椒味是它最大的特色,實際上,這種酸辣口在洛陽菜中貫穿始終。“水席”里的牡丹燕菜、連湯肉片都是這樣的味型。洛陽人可以不吃“辣”,但不能沒有胡椒的“辛”。
洛陽不翻湯。來源/網(wǎng)絡(luò)
丸子湯的湯底多用牛棒骨熬制,湯料中除了丸子外,也有血塊、牛肉、油炸豆腐、韭菜、蔥等輔料。炸制的丸子外皮略微有點焦,吃來更為酥脆,再經(jīng)熱湯一澆,香氣四溢,丸子外焦里嫩,別有一番風(fēng)味。
洛陽豆腐湯味鮮價廉,在洛陽街頭隨處可見,因為湯中既有白凈的鮮豆腐,也有經(jīng)過油炸后色澤金黃的炸豆腐,因此又被叫做“白玉黃金湯”。豆腐湯的湯底是十幾種大料加上油酥和蔥油熬制,喝起來會有淡淡的藥材香味。此外喝豆腐湯要配上姜末,這既給原湯提鮮,又能借助姜末暖腹,更增強了豆腐湯平易近人的養(yǎng)生功效。
洛陽豆腐湯。攝影/雪太白,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在洛陽因為有各種各樣的葷素湯霸占食客們的可選菜單,因此享譽全國的河南代表湯:胡辣湯,反而在洛陽不那么重要。盡管如此,洛陽的湯大多辛辣,一些愛吃辣的食客喝湯時還會再淋上兩勺辣椒油。也有些湯館會掛著“甜湯”的招牌,但它并非在湯里加糖,而是不加鹽。這實際出于老板對自己湯品的自信,不加鹽等其他調(diào)味料的湯是最能分辨湯品地道與否,因此敢于掛“甜湯”招牌的,湯品大多信得過。
胡辣湯。來源/網(wǎng)絡(luò)
此外,純喝湯不飽腹,洛陽還會配以烙餅、油旋,或用手將餅掰成大塊,或?qū)炃薪z,泡入湯中,于是一道湯羹也成了使人溫飽的主食。
??
繞不開的洛陽水席
洛陽水席形成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唯一以整套制作工藝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筵席。
洛陽水席的名字有兩層含義:一是菜肴有湯有水;二是菜肴吃完一道撤一道,如行云流水。全套洛陽水席分為前八品、四鎮(zhèn)桌、八大件、四掃尾,共 24道菜?!扒逭呦刃校瑵庹吆髞?,正者主之,奇者雜之,抵者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溢之”,正是水席的寫照。席間菜肴有清淡,有濃郁,有酸有辣,有甜有咸,菜菜有湯,湯湯不同,足以滿足不同食客的需要。
洛陽水席。來源/紀錄片《非常美食》截圖
首先看這“菜菜帶湯,湯湯不同”。洛陽水席中使用的湯分白湯和清湯兩類。白湯又分一般白湯和奶白湯;清湯又分一般清湯和高級清湯。在具體制作中十分講究,多會視菜肴的不同而調(diào)出不同口味的湯來,其目的是使菜肴口味更加鮮美和富于營養(yǎng)。
洛陽水席之連湯肉片。來源/紀錄片《非常美食》截圖
其次是洛陽水席濃郁的地方風(fēng)味。因為冠之以“洛陽”,就必須要有地方性特點才能過關(guān),因此洛陽本地產(chǎn)的小麥粉、玉米粉、豆制品、紅薯、山藥、蘿卜、粉條等,都在筵席中扮演重要角色。
再者就是水席精巧的制作工藝,常常是葷素搭配,素菜葷做,粗糧細做,以假亂真。以洛陽水席中最著名的一道菜“牡丹燕菜”為例,它以精心加工的白蘿卜為主料,配以山珍海味的湯羹,因其鮮嫩可口,有燕窩風(fēng)味而得名。牡丹燕菜最初叫假燕菜,后由武則天賜名。
洛陽水席之牡丹燕菜。來源/紀錄片《非常美食》截圖
據(jù)說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洛陽東關(guān)一塊菜地里長出一個數(shù)十斤重的大白蘿卜,長約三尺,農(nóng)戶皆視為神奇之物,于是供奉至皇宮,以示豐收吉慶。武則天大喜,命御膳房廚師用此蘿卜做一道菜。御廚知道用蘿卜做不出什么好菜來,苦思冥想后,配以山珍海味,制成湯羹,奉獻給女皇。女皇品嘗后頓覺鮮嫩可口,味道獨特,加上蘿卜絲絲透亮,形似燕窩,女皇圣心大悅,隨即賜命“假燕窩”,從此該菜成為水席中的上品。
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訪問洛陽,當?shù)貜N師特為貴賓們制作了這道假燕窩,上面漂浮有一朵用食品雕刻的牡丹花,周總理風(fēng)趣地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生出了牡丹來”。從此,這道菜便獲“牡丹燕菜”之稱。牡丹燕菜傳到民間后,由于平民百姓吃不起山珍海味,就用肉絲、雞蛋、香菜等配制烹調(diào),仍具有造型美觀、酸辣適口、風(fēng)味叫絕的特點。
牡丹燕菜。攝影/劉小瘋,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最后,洛陽水席不僅對烹調(diào)技術(shù)要求高超,而且上菜的程序和盛裝的器皿也力求精致。全席二十四道菜的器皿必須用同色同花的瓷盤、瓷碗,涼菜用盤,熱菜用碗;四大件用頭海碗,八中件和壓桌菜均用二海碗。熱菜用碗一則便于盛湯水,二則可多盛菜肴,以示主人誠心待客,為人厚道。宴席開始首先上八涼盤,擺設(shè)要注意葷素、色形的搭配。洛陽水席上熱菜稱之為“走”熱菜,一般是上一道、吃一道、換一道,總體要求是迅速明快,如行云流水,穿梭不息。因此,用“走熱菜”來表述就顯得更加貼切和有地方風(fēng)味。走熱菜的順序是每上一道大件,必帶兩個中件,俗稱“帶子上朝”,十二道大件菜和中件菜上完之后開始上主食,接著上四個壓桌菜,是為了佐飯而設(shè),較為實惠豐足。最后一道菜為“酸辣如意湯”,俗稱“送客湯”。
洛陽水席展品。來源/河南文明網(wǎng)
這樣看來,難怪洛陽水席能與牡丹花會、龍門石窟并稱為洛陽三絕。
說到這里,同樣愛喝湯的廣東人可能不服了。不過,廣東人晨起有早茶,休閑有糖水,煲湯則是眾多菜式中的一種選擇,而洛陽的湯就是當?shù)厝说纳?。愛喝湯的人可以一日三餐都喝湯,湯湯不重樣。洛陽人喝湯,可不止于喝湯,他們把湯品溫潤的特點吸收進性格,又把湯菜寫成了文化。
時時處處,只要醉心于生活,就總能發(fā)現(xiàn)生的百般意趣和活的千姿百態(tài),這也正是我國數(shù)千年文化積淀的魅力所在。
參考資料:
1.趙增武:《溯源大世界》,西安出版社,2016年5月版,第363-364頁。
2.呂世范主編:《河南特色旅游文化》,中國旅游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243-247頁。
3.馬紅麗:《食林廣記》,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3月版,第200-201頁。
4.馬歡歡:《洛陽飲食文化初探》,《南寧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6年第21卷第1期,第20-23頁。
5.尚越:《論地域飲食文化形成因素——以洛陽湯文化為例》,《四川旅游學(xué)院學(xué)報》,2015年第4期,第4-5+13頁。
6.王天喜:《話說洛陽湯》,載《餐飲世界》,2019年第1期。
7.密林:《洛陽:千年滄桑在一鍋湯里翻滾》,載《科學(xué)之友》,2021年第2期。
8.瑞欣:《洛陽美食不離湯》,載《食品與健康》,2009年第1期。
END
歡迎掃碼入群!
深圳科普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