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普:甲午戰(zhàn)敗后,李鴻章都做了哪些事?
發(fā)布時間:2021-08-11
瀏覽次數(shù):746

本 文 約 57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min

1895年4月20日,天津大沽口,一艘輪船抵達。港口上軍樂齊鳴,炮臺鳴放禮炮,軍人整齊列隊歡迎。緩緩登岸的是垂垂老矣的李鴻章,碼頭上熱熱鬧鬧的排場,仿佛他凱旋一般,但實際上僅僅三天前,李鴻章剛剛在《馬關(guān)條約》上簽字。李鴻章抵達大沽后,深知國內(nèi)輿論洶洶,帝黨清流把他視為甲午戰(zhàn)敗禍首,紛紛上書彈劾。

蒼白的辯解和世態(tài)炎涼

李鴻章派人星夜進京,將談判經(jīng)過奏報朝廷。作為宦海沉浮多年的老江湖,當然要給自己辯白一番,講自己“適當事機棘手之際,力爭于驕悍不屈”,還特別講,自己“既不免毀傷殘年之遺體,復不能稍戢強敵之貪心”,一個月前,李鴻章在日本遭到浪人槍擊,左頰中彈,血流不止,“登時暈絕”。子彈嵌入頰骨,李鴻章年事已高不便手術(shù),只能留著彈頭,縫合創(chuàng)口了事。經(jīng)此一役,李鴻章對日本痛徹心扉,“敵焰方張,得我巨款及沿海富庶之區(qū),如虎附翼,后患將不可知”。于是,他期待“皇上振勵于上,內(nèi)外臣工齊心協(xié)力,及早變法求才,自強克敵,天下甚幸?!?/span>

本子是遞到北京了,但李鴻章并不愿出面,他在天津靜養(yǎng),也順帶觀察風向。果然,李鴻章到天津的第三天,康有為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發(fā)起公車上書,很短時間就聚集起十八省數(shù)千舉人簽名響應,這些舉人都是大清的官員預備隊,非同小可。光緒帝為甲午戰(zhàn)敗“天顏憔悴”,許多年輕大臣希望“毀約再戰(zhàn)”,翁同龢、李鴻藻等清流老將上下活動,力求借助沙俄、德、法從中調(diào)停,讓日本吐出遼東、中國臺灣。李鴻章雖然在條約簽字,但最終條約的批準還要經(jīng)過光緒皇帝的拍板,于是,李鴻章派出他的洋顧問,美國人科士達來北京,向軍機處施壓,必須按時批準合約,因為此時“條約已不是李鴻章的條約而是皇帝的條約了,因為在簽字前每一個字都電達北京,皇帝根據(jù)軍機處的意見,才授權(quán)簽字”。

康有為。圖源/網(wǎng)絡(luò)

最終,1895年5月8日,清廷代表伍廷芳與日本代表伊東美久治在煙臺互換批準書。

李鴻章在天津蟄伏了三個多月,直到7月29日才抵達北京,但沒有人會放過他。光緒隨口問候了一下傷情后,馬上開始責難:“身為重臣,兩萬萬之款從何籌措;中國臺灣一省送予外人,失民心,傷國體”!面對皇帝的凌厲質(zhì)問,李鴻章也只好唯唯諾諾,擔下罪責。就連慈禧太后也對他失去信任,他這一次來到北京,就不能再回天津,失去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官位,成了虛職。慈禧把對他的信任轉(zhuǎn)移到了榮祿、奕劻身上,而榮祿此時對李鴻章有什么評價呢?“小人”“誤國”而已。李鴻章曾說自己“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位極人臣,一生順遂,此時不免感嘆,“一生事業(yè)掃地無余,如歐陽公所言‘半生名節(jié),被后生輩描畫都盡’”。

李鴻章在北京,僅僅保留了一個文華殿大學士的頭銜,沒有實際權(quán)力。他在北京沒有買房,于是借住在東安門外賢良寺。此地離紫禁城不遠,又曾是雍正皇帝最親近的“老十三”怡親王的府邸,無論是環(huán)境還是建筑都很不錯,是許多歷史事件的見證地。曾幾何時,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晚清名臣進京都寄住于此,是封疆大吏來京述職的首選居住地。但此時,這些優(yōu)勢對李鴻章都不再有用。賢良寺離紫禁城雖近,但畢竟隔著高高的宮墻,朝廷內(nèi)幕他探聽不便。離中樞太近,朝中什么人下班路過都能看得到,看到就來氣,回去就寫折子罵他。連李鴻章一手提拔的門生故吏此時也紛紛遠離,一時間,賢良寺門可羅雀。

于是,李鴻章自己很少外出,也很少待客,門戶冷落,苦悶無聊。

“裱糊匠”理論為自己開脫

在這期間,李鴻章注意養(yǎng)生,每天六七點鐘起床,吃早飯,閱公文,讀書練字。此刻他??吹臅恰顿Y治通鑒》和《莊子》,前者可知興替,后者可逍遙精神,書法臨帖,主要臨摹唐僧懷仁《集王書圣教序》碑帖。午飯也好好吃,山珍海味自不必說,還要喝稠粥一碗,飲雞汁一杯,過一會兒再飲一盅滋補藥物“鐵水”,內(nèi)含人參黃芪等藥材。隨后,李鴻章開始散步,并讓仆人為他充當人力計步器,走夠了,仆人就大聲稟報“夠矣!”。

清末政治家、外交家李鴻章。圖源/網(wǎng)絡(luò)

此時,李鴻章就要進屋坐在皮沙發(fā)上,喝藥酒,享受按摩,閉目養(yǎng)神,隨后午睡 1、2 小時。當仆人通報“中堂已起”之后,幕僚連忙入室,同他說古道今。晚餐食量較少,飯后 “稍稍看書作信,隨即就寢”。李鴻章長期保持了這種規(guī)律生活,因此身體硬朗。

再會養(yǎng)生,也經(jīng)不起有人存心想氣他。翁同龢就盼著李鴻章回家養(yǎng)老,連李鴻章一手提拔的袁世凱,此時也改換門庭,為翁同龢做說客,這把李鴻章氣得不輕。但是,李鴻章就是不退,時常誦讀他恩師曾國藩的《挺經(jīng)》,就堅持不退休。也正是在這一段失意期間,李鴻章發(fā)表了他著名的“裱糊匠”理論:“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从行⌒★L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修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shù)能負其責?”

經(jīng)過甲午戰(zhàn)爭的打擊,李鴻章對他前半生致力的練新軍、辦海軍都失去了信心。這期間,李鴻章又經(jīng)歷了《中日遼南條約》、《中日商約》的談判。前者是三國干涉還遼的結(jié)果,中國得以保留遼東半島,但有額外多了一筆三千萬兩“贖遼費”。后者雙方對條款的意見始終談不攏,李鴻章正一籌莫展,突然獲得清廷任命,讓他前往沙俄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李鴻章把這樁任命視作東山再起的機會,非常欣喜。他說,“某當辭華赴俄之日,自知前半生行事,于此已作一大結(jié)束”。

臨行前,狂風大作,73歲的李鴻章卻心情大好:“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者,誠為某今日詠矣”!

繼續(xù)發(fā)揮余熱,希望東山再起

此時的沙俄,向遠東擴張勢力的趨勢非常明顯,因此,清廷上下都將沙俄視作遏制日本在東北擴張的一個盟友。西伯利亞鐵路已經(jīng)修到外貝加爾地區(qū),而甲午戰(zhàn)爭剛剛結(jié)束,沙俄勘探隊已經(jīng)擅自越境,進入我國東北進行路線勘測。

此時,沙俄主導對華交涉的,是精明強干的維特,正是他提出三國干涉還遼,讓日本吐出甲午戰(zhàn)爭獲得的遼東半島。因此,清廷上下,都對沙俄抱有好感,此次派出重臣李鴻章,也是對這次交涉充滿了期待。李鴻章從上海出發(fā),乘坐法國輪船“愛納斯脫西蒙”號,經(jīng)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在埃及與沙俄特使會面,換乘沙俄輪船。隨行的有隨員李經(jīng)方、李經(jīng)述、于式枚、羅豐祿一批熟悉洋務的中國幕僚,還有沙皇俄國人柯樂德、德國人德璀琳、法國人穆意索、英國人赫德的弟弟赫政、美國人杜維德等外國顧問。臨行前,李鴻章對前來送行的黃遵憲道出此行目的,無非“聯(lián)絡(luò)西洋,牽制東洋”八個字。

負責李鴻章此行的沙俄名臣維特,有“現(xiàn)代化之父”的美譽,是一個能力很強的貴族精英,是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期沙皇俄國最知名的政治家,為沙俄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貢獻良多。在財政大臣、大臣委員會主席、大臣會議主席任上,以及在外交領(lǐng)域,他展示了非凡的能力。此時的維特還不到五十歲,年富力強,他思考的首要問題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路線問題。

當時,沙俄已經(jīng)把西伯利亞大鐵路修到貝加爾湖以東,這條鐵路的終點早已定好是太平洋艦隊的錨地,遠東港口海參崴,如何把這兩點連接起來,是維特思考已久的難題。最優(yōu)解無非就是兩點之間的直線,如此一來則必須穿過中國領(lǐng)土。此時,沙俄朝野有兩種思路。一種保守觀點認為,西伯利亞大鐵路毫無軍事價值,只是一條給沙皇進獻遠東特產(chǎn)的經(jīng)濟型路線,最多只具有防御性意義,而維特希望這條鐵路成為沙俄向遠東輸送兵力的大動脈,成為沙俄在東方軍事擴張的新起點。但朝堂上還有人認為維特的觀點太拐彎抹角,你不是想要遠東嗎?我從外蒙古恰克圖直接畫一條直線通到北京,什么都解決了。維特對這種冒進思想堅決抵制,這是要獨占中國,勢必激發(fā)整個西歐的反對,重蹈克里米亞戰(zhàn)爭覆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維特想到了李鴻章。維特并不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因此他為李鴻章安排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同時希望借此展現(xiàn)沙俄的軍事實力,派出了沙俄軍隊的儀仗隊,給敗給日本的李鴻章一個下馬威,但李鴻章只是覺得沙俄人“水陸提督暨地方文武接待甚恭”。

無權(quán)的李鴻章,仍受到了列強追捧

為了此次談判,維特細心研究了李鴻章的外交風格。有人告誡他,與中國人談判,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著急,而要遵從中國的禮儀習慣,但如果拖太久,等到加冕典禮期開始之后,各種各樣的歐式慶典接連不斷,哪還有機會與李鴻章單獨談判呢?要知道,很多西歐國家早就看穿了維特借地修路的計謀,早就邀請李鴻章先到西歐訪問,根本不必那么早就來到沙俄。于是維特安排李鴻章直接來圣彼得堡。

在財政部大樓,身為財政大臣的維特身穿禮服,迎接了李鴻章的到來。然后,二人深情問候,互相鞠躬。在會客廳,只有維特和李鴻章落座,其余中俄隨行官員全部站立身后。維特問李鴻章要不要抽煙,李鴻章緊了緊嗓子,但維特聽來那聲音仿佛“牡馬嘶鳴般”。兩個中國仆人立刻會意,端著水煙袋和煙絲走上前來,點煙、拿煙袋、取煙絲,點火,放煙嘴一氣呵成。維特感覺,李鴻章想用這些肢體語言表明一種態(tài)度,他是一個有權(quán)威的人。于是,維特也表現(xiàn)出一副泰然處之的平靜樣子。第一天的會晤毫不涉及實際問題,只是不停寒暄,順便問候雙方君主皇室的健康。于是,第二次會晤時,二人的交流果然就深入許多。

在談判中,維特談起自己首倡三國干涉還遼,“我們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好處,由于我們助一臂之力,中國才得保持領(lǐng)土的完整”。在維特的表述中,西伯利亞大鐵路修到海參崴就是為了繼續(xù)維護中國的領(lǐng)土完整,因此也勢必要穿過外蒙古和東北地區(qū)。李鴻章當然沒有這么好騙,提出了很多異議,如他不同意這條鐵路由沙俄獨資獨占。維特看出,李鴻章認為他只是一個財政大臣,在清朝也就是翁同龢那種從一品戶部尚書,怎么能和他這正一品的朝廷肱股相提并論?因此,李鴻章始終和他談的都是一個“戶部尚書”職權(quán)內(nèi)的經(jīng)濟問題。于是,維特建議沙皇接見李鴻章。

第二天,李鴻章就見到了尼古拉二世,“面呈國書,寶星,并讀頌詞”,幾天后又密會李鴻章。尼古拉二世當面對李鴻章承諾,這條鐵路由沙俄承辦,但“由華節(jié)制,定無流弊,各國多有此事例,勸請酌辦”,既然國際慣例都是這樣辦的,中國人還有“節(jié)制”的權(quán)力,你還猶豫什么?尼古拉二世特別說明,“將來倭、英難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

尼古拉二世。圖源/網(wǎng)絡(luò)

面對這些條件,李鴻章動心了。他認為,尼古拉二世是沙皇,說話一定算話。這份條約,一沒割地,二沒賠款,中國人還有“節(jié)制”之權(quán),沙俄又承諾只針對日本英國??瓷先グ倮麩o一害。李鴻章給總理衙門發(fā)電報,希望批準這份密約。隨后,在密約具體條文中,維特和李鴻章談得就非常順利了。

烏龍簽約儀式與沙俄的野心

維特在回憶錄中敘述了一個戲劇性情節(jié):《中俄密約》第一款,本來規(guī)定中俄軍事同盟要對付“日本國或與日本同盟之國”。當時日本已經(jīng)是英國的準同盟,維特不希望為了中國去招惹英國等西歐強國,于是向沙皇建議刪去“或與日本同盟之國”這幾個字。到了簽字那一天,當雙方代表已經(jīng)在桌旁就坐,且雙方已經(jīng)宣讀了條約文本,確認了全部條款之后,維特發(fā)現(xiàn)正式文本上這幾個字并沒有刪去。維特本以為是上面在下一盤大棋,故意安排的,結(jié)果一問主持簽字的洛巴諾夫公爵,發(fā)現(xiàn)就是忘了改了。此時雙方已經(jīng)逐條宣讀了條約文本,就差簽字了。于是,洛巴諾夫公爵看了看表,已經(jīng)十二點一刻了,拍了幾下巴掌說:“我們現(xiàn)在進餐!”接著他就對李鴻章和在場的其他人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十二點了,讓我們先進餐,否則菜就不好吃了,我們吃完后再簽字?!?/span>

當大家去進餐時,洛巴諾夫公爵特地留下兩位秘書,將條約文本作了必要的改正,這樣一來,餐后擺在桌子上的已經(jīng)不是剛才那兩份條約文本,而是有一款已作改動的文本了??杀氖?,李鴻章對此絲毫沒有察覺,立即在“改動的文本”上簽了字。據(jù)傳,此次簽約,李鴻章拿了維特巨額盧布的賄賂,數(shù)額有的說是兩百萬,有的說三百萬。中俄密約簽定后,雙方秘而不宣,但被上海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捕捉到風聲,這些記者自己編了一份賣國條約,說是密約正本,登報解密。于是李鴻章又被輿論罵了一通。李鴻章一再告誡維特,鐵路修到海參崴就夠了,不要再向南修了。實際上,沙俄根本不把李鴻章的勸告放在眼里,一路想把鐵路修到大連灣。

維特此次與李鴻章談判多次,雙方逐步熟絡(luò)起來。當時,沙皇加冕禮的游園會發(fā)生踩踏事件,造成兩千余人傷亡。李鴻章問維特,這件慘案要告訴沙皇嗎?維特說,當然要稟告。李鴻章?lián)u著頭說:“你們這些當大臣的沒有經(jīng)驗。我任直隸總督時,我們那里發(fā)生鼠疫,死了好幾萬人,可我在給皇帝的奏章中一直都說我們這里太平無事。當有人問我,你們那里有沒有什么疾病?我答復說,沒有任何疾病,老百姓健康狀況良好。”說完這句話后,李鴻章頓了一頓,接著又問維特:“您說,我干嗎要告訴皇帝我們那里死了人,讓他苦惱呢?如果我是貴國皇帝的官員,當然也不會讓他知道這一切,何必使可憐的皇帝苦惱呢?”

這段記述來自維特自己的回憶錄,看上去李鴻章好像是一副油膩又冷血的形象。實際上沙皇一貫就不在乎這些老百姓的死活。1906年,維特向同一個沙皇尼古拉二世密報,有個軍官不分青紅皂白,隨意屠殺老百姓,希望沙皇制止。后來他再看到自己的報告時,發(fā)現(xiàn)沙皇在他揭露那些虐殺劣跡的文字上寫了這么幾個字:“干得好!是條好漢!”

眼見為實,李鴻章成了“維新派”

在結(jié)束了沙俄之行后,李鴻章前往德國,在這里,他見到了俾斯麥,兩人合影留念,二人互相吹捧,留下了李鴻章“東方俾斯麥”之類的記載,但俾斯麥此時已經(jīng)被疏遠了,沒什么權(quán)力,這次會見純屬禮節(jié)性質(zhì)。

在比利時、法國,都是元首接見,期間參觀工廠、礦山等等。在英國,李鴻章見到了維多利亞女王。在樸茨茅斯軍港,李鴻章看到了當時世界第一的鐵甲艦隊,實力是北洋海軍全盛時期的數(shù)十倍。李鴻章驚嘆不已。隨后,李鴻章乘船橫渡大西洋,見到了美國總統(tǒng)克利夫蘭,訪問費城、華盛頓,參觀尼亞加拉大瀑布。在加拿大,李鴻章探訪了多倫多、溫哥華等城市,最終在這里登船歸國。

李鴻章此次出游,從3月28日從上海出發(fā),至10月3日返回天津,歷時 190天,遍訪歐美。他陳述返國時的心情說:“忽從西海,重復東華,去日幾何,輒有東坡還朝如夢中之慨!”

李鴻章在覲見光緒和慈禧時,張口“各國強盛”,閉口“中國貪弱”。此時,李鴻章已經(jīng)深深地認識到維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感了。

參考文獻:

苑書義:《李鴻章傳》

《維特伯爵回憶錄》

END

作者丨羅山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


歡迎掃碼入群!

深圳科普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