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陳宇峰(ACC心理科普團隊)
監(jiān)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中心
某校中學生墜亡事件調(diào)查結(jié)果公布:從視頻證據(jù)來看,這個年輕的生命的確是死于自殺。
回顧事件初始,這位母親曾提到,“事發(fā)前她看著孩子高高興興去學校…”,我們?yōu)檫@個年輕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但更需要警惕,即使是平時看著開心、搞笑、幽默的人,也會抑郁。
喜劇大師卓別林有個段子,一個得了嚴重抑郁癥的人去看醫(yī)生,醫(yī)生說:“最近我們城里來了一個特別幽默的人,已經(jīng)在街上講了三天笑話了,所以全城的人這幾天都過得特別開心,我建議你去找找他?!?/p>
這個人說:“我就是你說的那個特別幽默的人?!?/p>
看起來搞笑幽默的人也會患抑郁癥,這個現(xiàn)象并不少見,喜劇大師卓別林其實也患有抑郁癥。不僅如此,憨豆先生、金凱瑞、羅比·威廉姆斯這些著名喜劇演員也都患有抑郁癥。
圖|Unsplash圖庫
性格內(nèi)向悲觀的人得抑郁癥我們覺得是很正常的,可是為什么幽默的人也會得抑郁癥?性格與抑郁癥之間有沒有什么聯(lián)系呢?
看起來很幽默的人為什么也會患抑郁癥?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幽默,其實不能算是一種性格。
性格是一個人對外界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由于性格是人格的一部分,體現(xiàn)了人格的社會屬性,所以帶有道德和價值評判的意味。心理學中往往用人格這個術語來代表我們平常所說的概念,這也是我們只聽說過“人格理論”卻沒有聽過“性格理論”的原因。
人格究竟要怎樣進行分類?這個問題在心理學界討論了上百年。一開始人們把人格分成幾種類型,比如希波克拉底根據(jù)體液將人格分成多血質(zhì)、粘液質(zhì)、抑郁質(zhì)和膽汁質(zhì);后來還有心理學家根據(jù)體型和出生順序劃分了人格類型。但這些劃分試圖將復雜的人類簡單化,方式實在是過于簡單粗暴。
圖|Unsplash圖庫
后來心理學家嘗試從人格中總結(jié)歸納出幾種不同的特質(zhì),這些特質(zhì)就像是人格樹上的枝枝丫丫,共同組成了人格的全貌。人格特質(zhì)當然也有各種各樣的理論,且一直爭議不斷,直到1992年研究者們才整合出一個公認的人格模型—大五人格模型,也被稱為“人格海洋”(OCEAN)。
大五人格雖然只是把人格分成了五個維度的特質(zhì),但卻涵蓋了人格的方方面面,因而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證實。
簡單來講,大五人格包括以下五個維度:
開放性(Openness):反映個體的認知風格,得分高的人興趣廣泛,好奇心和求知欲強,得分低的人追求實際,比較傳統(tǒng)和保守。
盡責性(Consciousness):反映個體對自身沖動的控制和調(diào)節(jié),得分高的人往往是比較自律謹慎的,做事有條理,得分低的人往往比較沖動,做事總是隨心所欲。
外傾性(Extroversion):反映個體的社會性需求,得分高的人喜歡社交,喜歡刺激冒險的活動,得分低的人比較內(nèi)向,喜歡獨處。
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個體對他人所持的態(tài)度,得分高的人往往善解人意,樂于助人,得分低的人較為自我和多疑,比較看重自身的利益。
神經(jīng)質(zhì)(Neuroticism):反映個體的情感調(diào)節(jié)過程,得分高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情緒不穩(wěn)定,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較差,得分低的人往往情緒穩(wěn)定,能夠平靜地應對發(fā)生的事情。
圖|Unsplash圖庫
回到我們原來的問題,為什么看起來幽默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郁癥?
這個問題其實本身就不太成立,因為幽默并不是一種人格類型,更不是一個持續(xù)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zhì),不能夠?qū)σ粋€人的行為模式產(chǎn)生根本性和持續(xù)性的影響。
那我們常常聽說的喜劇大師很容易得抑郁癥是怎么回事呢?
這里其實有很多種解釋,比如喜劇的內(nèi)核其實是悲劇,優(yōu)秀的喜劇其實往往是洞悉了人生的本質(zhì),看到了很多殘酷的事實,只是以喜劇的形式博大眾一笑而已。又或者是幽默只是喜劇演員在臺上所戴的面具,誰又知道面具底下,演員在默默流淚呢?況且,喜劇演員千千萬,只憑幾個罹患抑郁癥的特例,又能說明什么呢?
既然幽默既不是一種人格特質(zhì),也沒有證據(jù)證明幽默和抑郁癥之間有聯(lián)系,那什么樣的人格特質(zhì)會跟患上抑郁癥有關系呢?有一種說法,內(nèi)向的、悲觀的、情緒不穩(wěn)定、調(diào)節(jié)能力差的人肯定更容易患上抑郁癥,這個是正確的嗎?
性格和抑郁癥之間有關系嗎?
首先,人格和抑郁癥之間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很多研究都發(fā)現(xiàn),抑郁癥患者往往在神經(jīng)質(zhì)維度上得分很高,而外傾性和盡責性維度得分很低。這就說明情緒不穩(wěn)定、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差、不愛社交、容易自我封閉的人就很容易患上抑郁癥。
可是為什么抑郁癥患者的盡責性得分也會很低呢?盡責性得分低的人不是應該做事隨心所欲的嗎?而在很多人的常識中,抑郁癥患者往往會給自己加諸多的限制,導致對很多事物都不敢去嘗試,從而自我封閉,所以一個做事隨心所欲的人患上抑郁癥似乎有些反直覺。
但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上看,抑郁癥患者的盡責性得分較低,這可能是因為抑郁癥患者往往難以控制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一方面是容易過慮,想太多,另一方面則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沖動,容易發(fā)脾氣。
圖|Unsplash圖庫
但是,人格特質(zhì)與抑郁癥之間的關系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牢固。
首先,神經(jīng)質(zhì)得分高和外傾性得分低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癥,這只能說明這一類人屬于抑郁癥易感人群,相當于是他們對于抑郁癥的“免疫力”較差,在遇到挫折和壓力時,更容易得抑郁癥。
其次,一些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抑郁癥被治好了或者變嚴重了,他/她的人格也不一定會隨之改變。這也解釋了抑郁癥總是會反復發(fā)作的原因,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導致抑郁癥的因素可能還有很多,例如挫折、壓力和應對方式等。
從性格上看我屬于抑郁癥易感群體,該怎么辦?
沒有人愿意患上抑郁癥,整天郁郁寡歡,只能體驗到人生的無趣。我們每個人都想追求美好幸福的人生,但確實會有一些人,他們天生就比別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癥。
這其中有很多很復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就患有抑郁癥;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是性格敏感,容易多愁善感;還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從童年起就遭受了很多困難挫折和壓力,這些原因無一例外都會讓他們比別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癥。
圖|Unsplash圖庫
但不用過于擔心,抑郁癥易感性更高,并不代表你們一定就會患上抑郁癥。相反,通過很多方法都可以降低患上抑郁癥的風險。
首先,性格雖然是天生的,但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追蹤了被試幾十年的研究表明,尤其是在50歲之前,性格都是在不斷改變的,年齡越小,可塑性也就越強。因此,當你看到這篇文章,也意識到自己性格敏感,情緒難以穩(wěn)定時,就可以嘗試去改變自己的性格,學習更多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方法,適當釋放自己的情緒,堅定自己的目標,讓自己變得更好。
其次,外傾性得分和抑郁癥之間的關系并不像神經(jīng)質(zhì)得分那樣穩(wěn)固。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外傾性和抑郁癥之間的關系比較弱,已經(jīng)患上抑郁癥的人傾向于自我封閉,但內(nèi)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會有更高的風險患上抑郁癥。只要保證自己有適當?shù)纳缃唬ó吘谷说谋举|(zhì)仍然是社交動物),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與人為善,這樣的人患上抑郁癥的可能性是極低的。明明不愛社交,喜歡獨處,卻逼迫自己去頻繁社交,反而會讓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更加封閉。
最后,也許別人會去對你的性格作價值判斷,說你性格好或者壞,但實際上人格是中立的,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具有一些社會屬性罷了。
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追求人格之獨立,不要隨波逐流或者只因外界壓力而強迫自己去扭轉(zhuǎn)性格,健康快樂地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諦。
參考文獻
[1] Boyce, Philip & Parker, G & Barnett, Bryanne & Cooney, M & Smith, F. (1991). Personality as a Vulnerability Factor to Depress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59. 106-14. 10.1192/bjp.159.1.106.
[2] Klein Daniel N,Kotov Roman,Bufferd Sara J. Personality and depression: explanatory models and review of the evidence.[J].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1,7.
[3] Cloninger CR, Svrakic DM, Przybeck TR. 2006. Can personality predict future depression? A twelve-month follow-up of 631 subjects. J. Affect. Disord. 92:35–44
[4] de Fruyt F, van de Wiele L, van Heeringen C. 2000. Cloninger’s psychobiological model of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Personal. Individ. Differ. 29:441–52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