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這個小果子火了,叫“柑”卻跟橘類沒啥關(guān)系!
發(fā)布時間:2021-04-28
瀏覽次數(shù):4333

最近,一種黃綠色的小果子

火了

圖片

由它制作成的網(wǎng)紅茶飲

惹得不少吃貨前去一試

有人覺得它酸澀難以下咽

有人愛它獨特的甘甜回味

這種小果子就是——

油柑

圖片

1

油柑是柑橘嗎?

聽到“油柑”

你也許會以為這是柑橘類的水果

NO!NO!NO!

油柑是大戟科葉下珠屬的植物

外表光滑,呈青綠或淡黃色

果肉酥脆、半透明

直接生吃,酸澀無比

仔細(xì)回味,余甘無窮

就像它的學(xué)名——

余甘子圖片

余甘子大概起源于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一帶

從引入我國至今

已廣泛生長在

廣東、廣西、云南、福建等地

余甘子的昵稱很多

廣東潮汕地區(qū)叫它“油柑”

云南人叫它“滇橄欖”

在古代

它還有個名字

庵摩勒

圖片
2

余甘子=“瘦身神器”?

最近流行的油柑汁

據(jù)說有刮油、通便的奇效

這種說法并不完全是夸大其辭

《本草綱目》中提到

余甘子“久服輕身”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也證明

余甘子有一定

降血脂、降血壓和減重作用

但指望喝果汁減肥

多少有些“偷懶”

圖片

余甘子富含單寧、酚酸類物質(zhì)

本身可能引起腹痛腹瀉

從酸澀的生果變成適口的飲料

需要添加大量甜味劑3

古人也愛吃余甘子?

在我國,余甘子最早見于東漢史冊

到了宋代

或許是因為蘇軾和朋友們的瘋狂安利

余甘子突然在文人圈火了

蘇軾寫過“復(fù)與過飲酒,食余甘”

黃庭堅寫過“庵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顆顆”

秦觀也寫過“粲粲庵摩勒,作湯美無有”

……

圖片古人吃余甘子的方法很多

生吃、鹽漬、酒泡、榨汁

甚至有鹽蒸的吃法

余甘子還可以釀酒

《長安十二時辰》提到的美酒“三勒漿”

就是由訶黎勒、毗黎勒、庵摩勒釀造而成

“三勒漿”或許就是當(dāng)時的網(wǎng)紅飲品呢

圖片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4

余甘子的“神仙”吃法

余甘子的“重度愛好者”當(dāng)屬懂吃、會吃的廣東潮汕人

在他們眼中

酸倒牙的油柑是“寶藏水果”

新鮮的油柑洗凈

飯后來兩顆,消食解膩

是阿嫲(奶奶)的最愛

用糖、鹽、南姜腌制

去除了酸澀的油柑更加清甜爽口

用來煲湯

既能中和肉類的油膩腥味

又能為食材增加獨特的甘甜果香

圖片△豬骨白貝油柑湯

福建人為余甘子賦予了濃厚的“古早味”

一到蟬鳴聒噪的盛夏

腌水果攤一定少不了“冰糖余甘”的身影

小巧的余甘子鍍上一層晶瑩剔透的糖水

就像一顆顆綠寶石

在閩南人的記憶里閃閃發(fā)亮

圖片△福建泉州一家腌水果老店

在福建街頭

還能看到余甘子糖葫蘆

酸甜味和山楂糖葫蘆很像

口感更爽脆

也是可以DIY的小食

圖片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不同于閩、粵一帶的“溫柔吃法”

廣西老鄉(xiāng)更“野”一些

新鮮的余甘子蘸鹽或醬油食用

有了咸味的緩沖和襯托

余甘子似乎沒那么酸澀了

回味起來也愈發(fā)清甜

余甘子的葉子曬干后

可作為枕頭的填充物

夏天枕著余甘子葉入睡

想必能做個清爽的美夢吧

圖片在我國余甘子的主要產(chǎn)地云南

除了鮮食、果脯、泡酒、泡蜜等“基礎(chǔ)吃法”

還有更富云南特色的“進(jìn)階吃法”:

洗凈后沾上鹽和干辣椒粉

酸、澀、辣、咸在口腔中一齊迸發(fā)

短暫的味覺“爆炸”后

是撫慰人心的滿口甘甜

宛如苦盡甘來的人生

圖片最后,如果你是一個初試者

不妨跟著小編做一次油柑茉莉花茶吧

將400克油柑拍碎、去核

加入350毫升泡好的茉莉花茶

一起放入榨汁機

榨好后過濾掉果渣

加入適量糖漿調(diào)味

“油柑茉莉花茶”輕松get!

如果想讓茶色更綠

可以像小編一樣

選擇薄荷糖漿圖片

你喜歡哪種吃法?

關(guān)于油柑,你還知道哪些“神仙”吃法?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fù)【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fù)【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fù)【研學(xué)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xué)營
回復(fù)【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fù)【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fù)【團(tuán)體定制】,了解最新團(tuán)體定制活動
回復(fù)【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fù)【觀鳥知識】,學(xué)習(xí)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fù)【博物學(xué)院】,了解更多博物學(xué)院活動詳情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rèn)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rèn)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xué)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