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知道哪些動物不是真正的牛,卻打著牛的幌子來迷惑別人?
比如蝸牛、天牛......
這些一眼能看出來的“?!碑斎徊凰銛?shù)!
還有一些牛,外表和名字都足夠令你迷惑,讓我們扒一扒那些頂著牛名的“冒牌假?!?。
犀牛:角長在鼻子附近
犀牛,雖然長著近似牛的粗壯身材,但說起來跟牛的差別還是蠻大的。首先是涉及分類標準的趾頭數(shù)量:犀牛屬于奇蹄目,趾頭數(shù)量是奇數(shù),有3個;鯨偶蹄目的牛,趾頭數(shù)量是偶數(shù),4個,當然,因為左右兩側(cè)的極度退化,所以從外觀上看是2個。
如果覺得低頭數(shù)腳趾頭麻煩,也可以看角的位置:犀牛中有些種類是2個角,有些是1個角,但無論單角還是雙角,角的位置都在頭部前端,大約口鼻的位置上,且雙角明顯一大一小,前后并排排列,朝天長,牛角,長在頭頂或頭頂左右兩側(cè)靠上的地方,兩邊大小一樣,角要么彎曲,要么呈一定傾斜的角度。
犀牛角長在靠近口鼻的地方,且前后排列(圖來自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
除了頭和腳這顯而易見的,身體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也有明顯不同。
犀牛和人一樣只要1個胃,牛則有4個胃、可以反芻。
犀牛角與骨骼無關(guān),而是表皮鈣化后的角質(zhì)物,成分是和人指甲一樣的角蛋白,牛角則由骨心和角質(zhì)鞘組成,是實實在在從額骨上長出的。
麝牛:能分泌香味的“羊”
麝牛是牛的同科科員,兩者都屬于鯨偶蹄目???,只不過麝牛屬于羚亞科,牛屬于牛亞科。麝牛的防御隊列(圖來自科學動物園節(jié)目視頻)
從血緣上說,麝牛和山羊、綿羊的關(guān)系較近,全世界只有1種,生活在北極地區(qū)和格陵蘭島,是生活區(qū)域最靠北的牛科動物,它的角是從頭頂正方上長出,而不像牛屬動物那樣長在兩側(cè)。
此外,麝牛的尾巴不超過10厘米,被又長又厚又密的毛發(fā)掩蓋很難看到,也是和牛的顯著區(qū)別。
拋開骨骼形態(tài),身體機能也可以將麝牛和牛區(qū)分。麝牛之所以叫麝牛,是因為眼睛附近長有能分泌氣味的腺體,可以用來標記領(lǐng)地,有點類似于麝科動物分泌的麝香,只不過當麝牛一次性分泌過多時,香味就變成了臭味。
牛身上除了汗腺和排放大小便的地方外,找不到可以釋放氣味的腺體,不論香味還是臭味。
麝牛群居生活,群體分成兩類,一類由雌性和幼崽組成,另一類則是單身雄性,當遇到食肉動物攻擊時,兩個群體會迅速合并,然后組成一個三層的防護陣型,小麝牛在最里面,母麝牛在中間,體重可達1噸的雄麝牛會肩并肩角并角的站在最外層,共同御敵。
羚牛:六不像
和麝牛一樣,生活在中國中南部及喜馬拉雅山地區(qū)、緬甸、不丹、印度等國的羚牛同樣是綿羊的近親,同樣屬于鯨偶蹄目??屏鐏喛?。羚牛(圖來自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
根據(jù)最新的分子研究,羚牛屬的四個亞種現(xiàn)在全部為獨立物種,即:四川羚牛、秦嶺羚牛、高黎貢羚牛、不丹羚牛。
羚牛平均體長1.7~2.2米、體重250~600公斤,屬大中型??苿游?,鼻子呈拱形、嘴巴下方長有類似山羊的長毛,不同亞種在毛色上有較大差異,大致有黑褐、金黃、灰等幾大類。
羚牛頭上長有一對先向外再向后最后再朝上的角,看起來就像擰著麻花,所以也叫扭角羚。
羚牛背部肌肉高高隆起,看上去像棕熊;粗壯的四肢像牛;臉像鹿、角像角馬、尾像山羊,后腿的彎曲程度則和斑鬣狗差不多,故俗稱“六不像”。
因為缺少大型食肉動物,再加上近些年保護措施得當,一些地方的羚牛數(shù)量快速增加,這本來是好事,卻影響了國寶大熊貓的生存。
因為羚牛喜歡在樹上蹭角,很多樹木因為被蹭掉了樹皮,最后枯萎而死,有些甚至被直接撞到,這導(dǎo)致大量倒木的出現(xiàn),這是熊貓非常不喜歡的環(huán)境,它們不得不到海拔更高,食物更稀少的地方去生存。
羚牛數(shù)量多造成的惡劣影響,也再一次揭示了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只有所有物種的數(shù)量都在可控范圍內(nèi),大自然才能真正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上面所列舉的3種動物中,除犀牛外,其余都是牛的同科成員。按照最新標準:??品殖膳喛坪土鐏喛频?個亞科。有意思的是,就像有些叫牛的不是牛一樣,也并非所有名為XX羚的都是羚亞科,例如體重可達1噸的德氏大羚羊和牛的關(guān)系就比和羚羊近,屬于牛亞科中的林羚族。
德氏大羚羊(圖來自Knowpia百科)
自然界中,類似這種托名為某類動物的“冒牌貨”很多,這是生物命名的靈活性造成的,只要一個物種的名字在其所屬的最大分類單元“界”內(nèi)沒有和其他物種重復(fù),且該名字是該物種最早的拉丁文命名,即視為有效命名,至于說是否準確不是考慮的范圍。
參考文獻:《科學動物園》(牛年說牛)下
《中國獸類野外手冊》
張勁碩.牛門望族.博物2021年1月號
End
審核專家:黃乘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蝌蚪五線譜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注明來源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fù)【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fù)【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fù)【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fù)【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fù)【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fù)【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fù)【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fù)【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fù)【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