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長》這部影片,是根據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組成功處置特情的真實事件改編,一經上映就引發(fā)廣泛關注,是一部集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普教育于一身的電影。
說到電影內容,影片的前半部分簡直就是一部民航運行的科普示范片。影片伊始把空乘人員、機場地勤,以及空管的專業(yè)和細致周到展現得淋漓盡致。美中不足的是,影片的高潮部分被設計成:機長在擋風玻璃碎裂掉落后,為了全飛機的人勇闖雷雨云,最終安全降落。雖然此舉有助于烘托整部影片的英雄主義色彩,但著實不是科學的操作方法。此種行為在任何時候都是絕對不允許的,因為成功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導致擋風玻璃碎裂的原因很多,比如螺栓固定過緊或過松、加熱電路短路、與飛鳥碰撞等。但飛機擋風玻璃整體掉落在歷史上極為罕見。為數不多的一次記載是1990年的英航5390號航班,地勤人員沒有按照規(guī)章操作,導致飛機在剛剛到達巡航高度時前擋風玻璃掉落,機長沒系安全帶被吸了出去,全靠副機長挽救了飛機。
萬米高空的空氣十分稀薄,暴露在這樣的空氣中,人會很快失去意識。而氧氣面罩中提供的氧氣并不是從大氣中即時獲取的,而是提前儲存在氧氣罐里。在過去只能支持12分鐘的供氧,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現在已經可以增加到50分鐘。所以,在氧氣面罩落下時,自己先戴好再去幫助別人絕對不是開玩笑。
即便如此,駕駛一架載著上百乘客的“大家伙”平安落地也不容易。因為這里還存在一個特殊情況,那就是機長是在失去了自動駕駛的輔助,基本上與塔臺和副駕駛都無法通話的情況下獨立完成了降落。
現代民航客機的飛行看似和開車類似,其實不然。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其中既包括充分的地面前期準備,如飛機維修檢查、天氣預報監(jiān)測、飛行路線規(guī)劃等;也少不了空中的“運籌帷幄”:即使在空中,飛機也一直處于和地面緊密聯絡的狀態(tài),飛行員要關注眾多指標,需要自動駕駛的輔助以保障安全。
影片末尾有個橋段講到,當我們仰頭望天,起碼有50萬人正在我們上空飛行著,足以想見航空交通的繁忙程度。在地面開車要遵守交規(guī),在空中飛行更是如此,而且是近乎嚴苛的規(guī)章。
說的這么嚇人,飛機還能坐嗎?畢竟不能指望遇險時都能碰到3U8633這樣優(yōu)秀的機長。有人會問,為什么不給乘客配備降落傘呢?說實話,這還真不是個好主意。跳傘是一項專業(yè)性極高的技術活,風險極大。即便是戰(zhàn)斗機飛行員在遭遇意外時,第一選擇也是控制飛機而不是去跳傘,因為極低溫、高空缺氧、控制降落傘的形態(tài)等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對于身體素質極高的戰(zhàn)斗機飛行員來說,彈射逃生的致殘致死幾率也很高。至于普通乘客,事故面前讓大家背好降落傘排隊跳出機艙,更加不切實際。
因此,當在空中遇到意外的時候,飛行員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控制飛機平穩(wěn)迫降,而對于普通乘客而言,全力配合空乘人員就是最明智的選擇。另外,民航要求飛機在飛行過程中距最近的機場飛行時間不能超過120分鐘,這樣才能保證飛機在碰到意外時有地方備降。
影片末尾,英雄機長面對劫后余生的乘客發(fā)出的感慨: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guī)章。在一個技術和認知高度折疊的現代社會,相信專業(yè),相信合作者,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作者:趙榕 中國科技館“榕哥烙科”脫口秀主持人)
(專欄編輯:趙錚 李競萌)
(本文轉載自:《科普時報》2020-5-29(第3版)“媒眼看世界”欄目)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