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手容易,上升就容易?-
作者:文雙春
發(fā)布時間:2021-05-27
瀏覽次數(shù):974
上手容易,上升就容易?-

■文雙春

前段時間,一位大三學生談及他早進課題組、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的經(jīng)歷。

他首先加入一個做前沿基礎研究的課題組,一段時間后,他感覺那個課題組的工作太難上手了,涉及到的概念和知識很多他還沒學過,有些甚至在現(xiàn)有的任何教材中都找不到。他說他費了不少功夫,但進展太慢,于是退出了這個課題組,加入了另一個偏實際應用的團隊。他認為這個團隊的工作很容易上手,稍微做點事情就有獲得感,這讓他心里非常踏實。

研究生導師應該都有體會,根據(jù)上手的難易程度選擇或改變研究領域,在研究生中也很常見。在此談談我的個人體會。

首先,我們?yōu)槭裁磧A向選擇容易上手的領域或課題?

心理學上有個心流(flow)理論。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把心流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chǎn)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他發(fā)現(xiàn),學生對挑戰(zhàn)的反應取決于學生所擁有的技能水平:如果挑戰(zhàn)的難度大大超過學生的技能水平,就會引發(fā)學生的焦慮,反之,學生就會感到無聊;當學生的技能水平和挑戰(zhàn)的難度大致匹配時,學生就會進入心流狀態(tài),即最佳學習狀態(tài)。

玩過進階游戲的人很容易理解心流理論。玩沒啥挑戰(zhàn)度的游戲很容易感覺無聊,而玩太難的游戲,玩了許久遲遲不進階,就很可能放棄,改玩其它游戲。既有挑戰(zhàn)度又能獲得成就感(例如進階或獲得獎勵)的游戲最可能讓人玩下去。

進入不同的研究領域,或從事同一領域不同性質(zhì)的研究工作,有高低不一的門檻要求。剛剛接觸科研的學生,一般還談不上什么科研技能和水平,如果順著心流,自然選擇容易上手的領域或事情。

此外,目標或需求決定選擇。如果我們設定的目標只為“眼前的茍且”,那么“詩和遠方”盡管重要,往往被我們排在“以后再說”。此所謂需要比重要緊要。

有些學生參與科研的目的很現(xiàn)實,只為盡快收獲一篇小論文,以此謀取評優(yōu)、保研、畢業(yè)或求職上的優(yōu)勢。實踐表明,這些學生最可能根據(jù)上手的難易程度選擇研究領域或事情。

頂尖科學家往往也根據(jù)想達到的目標反過來考慮選擇做什么。對他們來說,正如《愛因斯坦的老板》一書所說,“使命必須具有足夠的挑戰(zhàn)性,這樣在完成任務時就會產(chǎn)生自豪感。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提供的不僅僅是經(jīng)濟上的回報,它必須有意義。他們要知道他們的智慧將會改變世界”。

其次,為什么我們感覺有些領域上手很難、有些領域上手容易?

科學領域本身是沒有難易之分的。如果有的話,跟人有關。例如,愛因斯坦認為物理不難,但達爾文可能認為物理不易,至少比生物難。從這點講,匹配到自己擅長或“來電”的領域是件幸事。

科研就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如果說科研領域有難易之分,那么這種難易程度取決于所問的問題而不是所在的領域。你感覺容易的領域也有很難的問題,而你感覺很難的領域也有容易的問題。

復雜性科學學者Chris Kempes和Van Savage說,一個學科看起來困難是因為它由一系列非常困難的問題構(gòu)成,另一個學科看起來簡單是因為經(jīng)過大批天才思想家的努力,其中的問題已變成一系列可回答的問題。

打個比方。一個科研領域,相當于一個地理空間。當它在被開發(fā)成為旅游景點后,我們很容易進入它并獲得一些知識。但在這之前,我們可能需要克服不少困難甚至冒很大風險才能進入,即使這樣也可能只對它有些許了解。

顯然,像前者那樣的領域遠比后者容易上手并有獲得感。但須注意,前者充其量相當于“行萬里路”,而后者是探索。

我們感覺某些領域容易上手,也許是個錯覺:上手的只是學習,而不是科研。這種錯覺源于我們對領域的熟悉程度和跟領域前沿之間的距離。

當我們直抵前沿,直面同等復雜的問題時,就會感覺每個領域都不容易,甚至感覺容易的領域取得同等成果反而更難。

最后,也是關鍵的一點,上手容易的領域或課題是否令我們上升也容易?

常識告訴我們絕非如此。馬克思有句至理名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p>

科研有如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條條大路通靈山,取經(jīng)團隊為何獨獨選擇一條“魔”難重重的路徑?

豬八戒是個最會盤算的人,他多次提出過這個問題。例如,取經(jīng)團隊路阻火焰山時,八戒怨聲載道,建議改方向:“且回去,轉(zhuǎn)路走他娘罷!”土地勸八戒:“但說轉(zhuǎn)路,就是入了傍門,不成個修行之類,古語云:‘行不由徑’,豈可轉(zhuǎn)走?你那師父,在正路上坐著,眼巴巴只望你們成功哩!”八戒如果不是信了土地勸告,并當即表態(tài)“晝夜休離苦盡功”,他趕赴“盂蘭會”的夢想肯定就此破滅。

科研新手提升自己有兩個因素很關鍵。

一是跟高人在一起。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Timothy Hunt說,科學的訣竅是不斷找到遠比你聰明的人一起工作。

二是解難題。韋恩·布斯等人著《研究是一門藝術》說:“一個研究者如果沒有好的研究難題,就真的是個棘手的實際難題了,因為如果沒有研究難題作為研究的對象,就沒什么研究可以做的了?!?/p>

以我的體會,甘當人梯又善當人梯的老師就是高人,他們往往有法子讓學生上手的坡度或梯度變低,使學生不知不覺達到一個高度,從而產(chǎn)生繼續(xù)往上攀登的信心。當我們感覺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或課題很難上手時,與其改領域或換課題,不妨再等一等,看看課題組或團隊有沒有能夠幫到我們的高人,如果有,堅持留下是最好選擇。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中國科學報》 (2021-05-27 第8版 博客)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