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青島能源所)與寶潔公司等合作,首次提出了“牙齦亞健康”這一新概念,揭示了其由牙齦菌斑驅動的分子機制,從而為牙周病的預防與早診斷提供了新思路。該工作于3月9日發(fā)表于mBio(《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
牙齦炎菌群指數(shù)有利于診斷全球性健康問題
牙周?。ㄑ例l炎和牙周炎)一直是人類最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而且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癡呆等系統(tǒng)性疾病密切相關,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并造成沉重的社會和經濟負擔。而目前為止,牙周病發(fā)病過程的分子機制并不明晰。
牙齦炎是世界上患者最多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在我國成人中患病率高達80%以上。若不及時有效治療并加以控制,牙齦炎可演變成不可逆的牙周炎,引起牙周組織破壞,最終導致牙齒脫落。
值得一提的是,牙周炎與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息息相關。因此有效地預防和診斷牙齦炎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與社會意義。
在中科院—寶潔創(chuàng)新合作框架支持下,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和寶潔公司前期已發(fā)表系列合作論文,提出牙齦炎的菌群指數(shù)(MiG)可有助于診斷牙齦炎和評價口腔護理療效。但是,牙齦炎發(fā)病過程的分子機制并不明確。
有趣的“牙齦亞健康”狀態(tài)
牙齦炎發(fā)病過程的分子機制一直是業(yè)內公認的瓶頸問題。為探明這一科學問題,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黃適、寶潔公司何濤與劉吉泉等帶領的聯(lián)合研究小組,針對由40個志愿者組成的受試人群,開展了涵蓋牙齦菌斑元基因組、元代謝組以及人體唾液細胞因子反應等的一系列的動態(tài)多組學研究。
研究發(fā)現(xiàn),在停止刷牙后的24~72小時內,牙齦即進入一個前所未知的“亞健康”狀態(tài)。盡管該階段尚沒有臨床癥狀,但牙齦菌斑菌群結構、菌群代謝物組和唾液細胞因子已發(fā)生急劇、顯著的規(guī)律性變化。
“比如,11種唾液細胞因子被激活,而牙齦菌斑菌群里的良性菌羅斯菌快速減少,而牙周炎主要致病菌、與老年癡呆相關的牙齦卟啉單胞菌卻急劇升高?!秉S適表示。
基于微生物組搜索引擎,研究人員還比較了業(yè)界已發(fā)表的口腔微生物組數(shù)據(jù)集。
研究發(fā)現(xiàn),與健康者的牙齦菌斑相比,在“牙齦亞健康”階段富集和丟失的微生物與牙周炎相關菌高度吻合。也就是說,雖然牙周病病程可能歷經數(shù)年甚至數(shù)十年,但其關鍵的致病微生物,在僅僅暫停刷牙的幾天內就已高度富集,使牙齦進入亞健康狀態(tài)。
有趣的是,如果該“牙齦亞健康”狀態(tài)沒有通過恢復刷牙等口腔清潔護理手段加以遏制而任其發(fā)展,其牙齦菌斑菌群將以高出10倍的速度加劇衰老。牙齦菌斑菌群隨著人體生理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生規(guī)律性的變化,而在停止刷牙的28天內,其牙齦菌斑衰老程度就相當于牙齦健康時1年時間的衰老,也就是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老化”了將近一歲。因此,“牙齦亞健康”狀態(tài)可能與牙齦的衰老密切相關。
可見,“牙齦亞健康”狀態(tài)與階段的發(fā)現(xiàn),對于牙齦炎和牙周炎的預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臨床價值。長期而持續(xù)有效的日常口腔護理,如刷牙、使用牙線、牙間隙刷和每年定期進行口腔護理如洗牙等,能夠呵護一個健康而年輕的牙齦菌斑,從而規(guī)避或修復“牙齦亞健康”狀態(tài)。這對于延緩“牙齦”衰老、煥發(fā)“牙齦”青春、保持牙周健康、促進全身健康,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8/mBio.03281-20.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