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曉
“課外輔導亂象該管管了”“不建議大部分孩子學奧數(shù)”“重視廣大普通青年科技人員”“不建議年輕人戴美瞳”“推出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智能終端產(chǎn)品”……今年兩會期間,以“建議”開頭的短語頻上熱搜。點進去一看,大多是來自代表委員的聲音。
有網(wǎng)友評價,這些建議一個比一個“接地氣”。不僅如此,“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到來之際,我們《中國科學報》也策劃了與媽媽代表委員們談論育兒經(jīng)的話題,我在采訪中深受感動。
仔細想想,這些“接地氣”的建議,實際上來自代表委員對每個人日常生活的關(guān)心,是回歸“人本”的一個標志。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宏觀層面的時代巨浪固然重要,但一朵小浪花也會對小個體產(chǎn)生影響。作為身處其中的一個小個體,作為肩負“觀察”職責的新聞工作者,我想為代表委員的“接地氣”點個贊。
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每個看似小的問題都有其系統(tǒng)性和復雜性。例如,課外輔導班現(xiàn)象就遠遠不是單靠教育部門能解決的問題。我真切希望,代表委員在兩會上提出的每一個小問題、小建議都能被認真對待。有關(guān)部門在深入扎實的調(diào)查基礎(chǔ)上,進行組合拳式的改革,讓其最終得到圓滿解決。
《中國科學報》 (2021-03-09 第4版 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