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科普:除了災難,它們還可能帶來鉆石
來源:科技日報
發(fā)布時間:2020-06-06
瀏覽次數:1617

在地球附近,直徑大于140米的小天體約有8000個,超過1公里的大約800個,它們的軌道比較復雜,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撞上地球。近年來,如何應對“天外來客”的威脅,保衛(wèi)地球免受“飛來橫禍”,早已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不過科學家發(fā)現,小行星撞擊除了帶來災難,也有福祉。
?

一批“小行星造”鉆石夠全世界用300年

18.5億年前,一顆小行星落在如今的加拿大境內,事后挖出的撞擊坑直徑達100多公里。在近日舉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星’征程”論壇上,嫦娥工程第一任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介紹,如今這個坑里有全世界最大的銅礦和鎳礦,對加拿大經濟發(fā)展產生了重要作用。

這并非個案。歐陽自遠說,南非盛產黃金和鉆石,但這些資源幾乎分布在一個19億年前形成的撞擊坑周圍。此外,俄羅斯最近在西伯利亞發(fā)現了一個70萬年前形成的撞擊坑,由于該處地層中碳含量很高,在撞擊造成的高溫高壓環(huán)境下,碳轉變成了鉆石。據俄羅斯科學家估計,這些鉆石可供全世界使用300年?!艾F在這個地方已經開挖,我相信鉆石大概要降價了。”歐陽自遠說。
?

我國計劃2034年將一顆小行星帶回地球

鉆石誠可貴,生命價更高。相信誰也不會為了挖礦方便,而希望有小行星落在自家門前。為了既避免災難又獲得資源,有科學家設想“抓”一顆小行星,讓它在地球附近運行,供人類開采開發(fā)。

2013年,美國奧巴馬政府曾提出“抓捕小行星計劃”,打算對近地小行星實施勘測、捕捉、取樣、研究,甚至將其作為深空探測的中轉站。

近日有媒體報道,中科院也發(fā)布了一項航天研究工程,計劃在太空中捕獲一顆小行星并且將其帶回地球。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李明濤向媒體透露,該工程計劃將一顆重達幾百噸的小行星帶回地球,一則利用它進行各項太空實驗,二則使威脅地球的小行星變成可用資源。

根據該計劃,我國將建造一艘攜帶巨型“網兜”的飛船,靠近小行星后將其“罩住”,并拉著它靠近月球軌道,最終使它安全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附近。

“可供開采的小行星很多,科學家已經物色到合適的目標。”歐陽自遠說。記者了解到,我國科學家選中了一顆距地球約1億公里、直徑約32公里,重達數百噸的小行星,其富含金、鉑、銅、鐵和鎳等礦物資源??蒲袌F隊計劃2029年發(fā)射飛船,2034年把它帶回來。
?

人類終需在其他星球上繼續(xù)繁衍

除了眼下對小行星的防范和利用,天文學家考慮人類命運的時間跨度達到幾十億年量級。

中科院院士、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建生認為,即使可以逃脫小行星撞擊,地球上的所有物種最后也必定要全部毀滅,因為再過幾十億年,太陽將演化成紅巨星,其表面會膨脹到把整個地球都吞沒?!疤煳膶W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保衛(wèi)地球上的人類免受滅頂之災?!彼f,唯一能夠挽救人類基因的是科學。

“科學技術大概不可能挽救地球上幾十億人的生命,但是有可能挽救人類的基因?!标惤ㄉf,離地球毀滅還有很長時間。在這么長的時間里,科學技術的進步有可能通過星際航行把極少數人遷移到別的星球,從而保留人類基因,使人類在別的星球上繼續(xù)繁衍。

他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也只有一個共同的宇宙。探索、開發(fā)宇宙必須集全人類智慧才能完成使命。這需要加強國際合作,真正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科學防控】,學習疫情相關科普知識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