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 Eric Thayer/Reuters
利維坦按:
人是經(jīng)驗動物,總的來說,趨利避害的特性會讓個體受益。但有時候,經(jīng)驗往往也意味著對過去經(jīng)歷的不斷強化和固化,它反而會讓人難以走出經(jīng)驗的限制,面對更多生活和情感上的可能——這對于很多剛經(jīng)歷失戀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比較麻煩的狀況大致是:總結失戀的經(jīng)驗→導致自我貶低→由于自我評價過低→不愿意發(fā)展出下一段感情……
不過,按照本文中的設計,高重疊親密度的情侶在經(jīng)歷分手后難以走出陰影實屬正常,這往往意味著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重建自我,同時,由于上段感情過于完美,對繼任伴侶產(chǎn)生消極期待也在情理之中。
當經(jīng)歷了一場痛苦的分手后,人們常常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潭:到底哪里出問題了?
在努力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人們通常會重新構建感情故事,分析是哪些事情導致了分手,并用它們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有時,這種講故事的方法能夠帶來積極影響,幫助人們理清并接受痛苦的經(jīng)歷。但有時也可能會產(chǎn)生消極影響,非但沒有緩解痛苦,反而加劇了痛苦。
我和同事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研究了為什么有些人走不出失戀的陰影,而有些人能很快從一段失敗的感情中恢復過來。在研究過程中,我閱讀了數(shù)百段戀愛走到盡頭的故事,這些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思路,告訴我們?yōu)槭裁慈藗冊谑僦蟮姆磻绱瞬煌?/p>
? GIPHY
在一項研究中,我和德韋克讓人們回憶他們在戀愛關系中被否定的場景,并回答以下問題:你從這次失戀中學到了什么?有些人的回答清楚地顯示出,失戀定義了他們——他們認為前任一定是對自己的某一點感到失望。
比如,有個人寫道:“我們本來感情很好,但突然之間,他就不再和我交流了。我不知道為什么,但我想,他是覺得我太粘人了,于是就被嚇跑了。”另一個人寫道:“我認識到自己太敏感了,我總是會推開別人,生怕他們先推開我。這種性格非常不好,它會逼瘋別人,讓人們遠離我。”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146167215612743)
“我們本來感情很好,但突然之間,他就不再和我交流了。我不知道為什么?!?/p>
在這些故事中,破碎的戀情似乎暴露了隱藏的性格缺點,導致人們質(zhì)疑自己,或改變對自己的看法,許多人甚至覺得自己人格有缺陷,某些缺點可能會損害其他人際關系。
一位研究被試寫道:“我發(fā)現(xiàn)我的某些個性摧毀了我的快樂?!绷硪粋€被試坦言:“我只是感覺到自己被拋棄了,我很受傷。我試圖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錯,而是對方的損失,但我忍不住感到自卑?!?/p>
許多這樣的故事和我朋友們的親身經(jīng)歷十分類似。他們都會問:“為什么我不夠優(yōu)秀?”或者“我是不是有哪里做得不對?”當看到前任有新戀情時,他們經(jīng)常會問自己:“我哪里不如他/她?”
分手后反思這段感情,總結經(jīng)驗教訓,并想想自己在下一段感情中如何做得更好,這種做法是有益的。但事情總是過猶不及。如果人們想得太多太遠,并且開始質(zhì)疑自身價值時,這種做法就會起反作用。
? Monophy
失去伴侶很容易讓人落入自我貶低的陷阱。心理學家亞瑟·阿倫(Arthur Aron)和他的同事發(fā)現(xiàn),處在親密關系中的人會將自我和另一半融合。換句話說,我們會開始將伴侶視為自己的一部分——兩個人的性格特征、記憶和身份都會混合在一起。
阿倫的團隊設計了一個方法來展示情侶關系的親密度。他們讓人們將自己想象成一個圓圈,伴侶是另一個圓圈,而這兩個圓圈的重疊區(qū)域就是親密程度。
(psycnet.apa.org/record/1993-03996-001)
失去伴侶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導致失去自我。
在某種程度上,兩個自我的重疊可以是親密關系中非常積極的部分。人們在了解戀人的過程中,通常會很快接受對方的興趣和身份,接納新觀點,拓寬自己的世界觀。戀愛最美好的地方之一在于它能讓人們接觸新事物,從而提高自我意識。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002/9780470998557.ch19)
但這也意味著,當一段關系結束時,失去伴侶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導致失去自我。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對分手進行反思后,人們在做簡短的自我描述時,會更少用有個性的詞匯來形容自己。并且人們越是覺得自己在戀愛中成長,分手后就越是會有自我意象崩塌的感覺。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146167209352250)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475-6811.2006.00120.x/abstract)
在我們的研究中,那些分手后自我意象走向谷底的人會經(jīng)歷最長時間的痛苦。另外,分手后常常質(zhì)疑自己到底是誰的人也經(jīng)常提及,他們在想起前任時還是會時不時覺得心痛。
失戀帶來的痛苦可能很多年都無法化解。在寫到他們從失戀中得到了什么時,一位研究被試說:“難以承受的情感痛苦。有時甚至讓我夜不能寐……這件事情已經(jīng)過去10年了,但這種痛苦的滋味從未消失?!比绻谑僦性馐芊穸ㄒ馕吨衣读艘粋€人之前未曾發(fā)現(xiàn)的負面事實,那它就會轉化成愈加沉重痛苦的負擔。
? Conde Nast Traveler
當分手與自我概念密切相關時,人們也更有可能對這種經(jīng)歷產(chǎn)生畏懼之感。人們聲稱自己對新伴侶的防范意識增加,“豎起了高高的圍墻?!币晃谎芯勘辉噷懙溃骸拔腋杏X我面對新發(fā)展對象時總是放不開,因為我害怕再次被拒絕?!?/p>
認為失戀是由自己的過錯導致的人擔心,這種過錯會在其他關系中再次出現(xiàn)。他們害怕以后的戀情也會失敗,害怕無論自己多么努力,都無法找到另一個愛自己的人。
“失戀就像打開了潘多拉之盒,愛和信任這樣的概念變成了從未真實存在過的幻想?!?/strong>
在某些情況下,失戀還會徹底改變?nèi)藗儗τ趹賽坳P系的看法,讓他們對感情的本質(zhì)持悲觀態(tài)度。正如有人寫道:“對我來說,失戀就像打開了潘多拉之盒,愛和信任這樣的概念變成了從未真實存在過的幻想?!?/p>
那么,什么樣的分手才是健康的呢,可以讓一個人在最小的情感傷害下快速走出來?
在我們的研究中,一些被試認為失戀和自我的關系不大,他們覺得被拒絕是一種單方面的、無法預測的行動,而不是個人缺陷的結果。
有人寫道:“有時女生只是不感興趣。這和你自身無關,她們只是沒興趣罷了?!绷硪粋€人指出被甩并不是對自身價值的否定:“我認為,雙方都是優(yōu)秀的個體,但這不意味他們屬于彼此。”還有人認為被甩是一種普遍經(jīng)歷:“每個人都會被甩。這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p>
還有一類人會將分手視為成長的機會,他們經(jīng)常提到自己從失戀中學到的具體能力。溝通是一個常被提起的話題:人們講述了被甩如何幫助他們理解清晰表達自己預期的重要性,如何發(fā)現(xiàn)目標中的分歧,以及如何表達他們對戀愛的需求。其他被試寫到,分手幫助他們接受自己無法控制他人思想和行動的事實,或?qū)W會了如何原諒他人。
因此,認為失戀和自我之間相互獨立會讓分手更容易接受,而認為兩者之間有聯(lián)系則會讓分手更難以接受。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呢?
德韋克和其他人之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于個人品質(zhì)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在人的一生中,個人品質(zhì)是固定不變的;還有人認為,個人品質(zhì)具有可塑性,可以隨時發(fā)展。這些觀點影響著人們?nèi)绾螒獙Υ煺鄞驌?。比如,同樣面對失敗,認為才智是固定不變的人要比認為才智是可以發(fā)展的人更加脆弱。
并且,當我們讓人們反思過去被甩的經(jīng)歷時,我們發(fā)現(xiàn),相信個人品質(zhì)無法改變的人和相信被拒絕暴露了真實自我的人之間存在聯(lián)系。如果有人認為他們的特質(zhì)無法改變,一旦發(fā)現(xiàn)某個消極特質(zhì),就相當于給他判了終身監(jiān)禁,一輩子都無法逃過這一缺陷。但如果相信特質(zhì)可以改變,那么發(fā)現(xiàn)了消極特質(zhì)反而會促進個人成長。
換句話說,我們告訴自己的關于被甩的故事,可以影響我們應對拒絕的方法和結果。過去的研究已經(jīng)說明了講故事在其他領域的重要性。比如,講述救贖故事(從自己的遭遇中有所收獲)的戒酒者,要比不這么講故事的戒酒者更能夠保持清醒。將做出關鍵決定(包括結婚或離婚,以及換工作)的敘事描述為追求理想的未來,而非逃避不愉快的過去,這樣生活才能收獲更高的滿足感。
(psycnet.apa.org/record/2013-05828-002)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467-6494.2005.00346.x)
這樣來看,讓分手變得稍微輕松一些的一個方法或許是,有意識地思考我們?nèi)绾谓τ谶@段經(jīng)歷的敘事。有人可能會這么想:我在這段戀愛關系中沒有做到好好溝通;我想我就是沒辦法對別人敞開心扉。但也可以換一種敘事方式:我在這段戀愛關系中沒有做到好好溝通,但我可以改變,未來我一定會擁有更美好的愛情。
或許,對我們自己的敘事提出疑問這一健康的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講述故事,提高我們面對困難的勇氣和韌性。
文/Lauren Howe
譯/Rachel
校對/Amanda
原文/
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6/01/romantic-rejection-and-the-self-deprecation-trap/424842/歡迎掃碼聯(lián)系科普老師!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