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本 文 約 380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在中國古代,爵位反映著一個人政治地位與社會地位,而封“王”則是秦始皇建立帝制后,皇帝冊封別人的最高爵位,是一種無上的榮耀。
明朝以前的封王都以國家的名號命名,如秦王、魏王等,唐太宗李世民曾被封為秦王,他的三弟李玄霸被封為衛(wèi)王(追封),四弟李元吉被封為齊王,五弟李智云被封為楚王。
秦王李世民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貞觀長歌》截圖
然而,清朝封王卻以吉祥的文字命名,如恭親王、禮親王、睿親王等,這是為什么呢?
清朝以前封王的取名習慣
所謂封建,即封邦建國,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lǐng)地。得到領(lǐng)地的皇親國戚變成了諸侯王,擁有領(lǐng)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wù)。一般來說,中國的封建制度始于西周,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給諸侯?!蹲髠鳌分杏涊d,當年周公因管叔、蔡叔聯(lián)合殷商后裔武庚一起叛周,認為分封勢在必行,便將周王室的親屬分封在各地為諸侯,以這種藩屬的關(guān)系替周朝守護四方,作為周朝的屏障。
夏商周都是以部落作為朝代名,那么次一等政權(quán)組織諸侯國就以領(lǐng)地名作為國名,如晉、秦、齊、楚、趙、魏、韓等,諸侯國的封王們也就順其自然,以國名為名,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等等,此后,中國歷代封王中,都以“晉、秦、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
西周分封示意圖。來源/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
秦統(tǒng)一后,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地方政權(quán)都是由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僚來管理,再也不需要建立什么諸侯國,自然也就不存在封王的命名問題。但是,秦始皇操之過急,跳過了制度變遷進程中的“試驗”環(huán)節(jié),忽略了分封制的路徑依賴性需要一定的緩沖周期,未把握好新舊制度轉(zhuǎn)型或過渡的基本規(guī)律,成為導(dǎo)致整個帝國轟然倒塌的原因之一。
在秦國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漢帝國,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訓,沒有一味地全國強制推行郡縣制,而是采取分封制和郡縣制并存的制度,這被歷史學家呂思勉稱為:“秦漢間出現(xiàn)了封建政體的反動”。封王們的命名還是按照周朝的傳統(tǒng),以地理范圍來命名,例如七個異姓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韓王信、長沙王吳芮,同姓王中,劉邦的長子劉肥被封在齊地,劉肥的封號便是“齊王”。劉恒在成為漢文帝之前,被封在代地,他的稱號便是“代王”,這一切跟春秋時代沒什么兩樣。
西漢初期,分封制和郡縣制并存的制度,確實符合一個新生政權(quán)融合多股勢力,以圖安邦定國的需要。但是,分封制所代表的貴族政治,隨著血緣關(guān)系的淡化,貴族們遲早會為了爭奪最高權(quán)力向君王發(fā)出挑戰(zhàn)。果然,漢朝的王國勢力膨脹發(fā)展,文景時期出現(xiàn)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最終出現(xiàn)七國之亂。
漢初郡國并行。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此后的中國歷代王朝,雖然都認識到以官僚政治為核心的郡縣制更利于穩(wěn)定,但是分封制一直試圖卷土重來。西晉時期,分封司馬氏宗室為諸侯王,導(dǎo)致八王之亂,西晉隨之瓦解。明朝時期,朱元璋分封他的二十幾個兒子為藩王,結(jié)果導(dǎo)致燕王朱棣發(fā)動叛亂,奪了自己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盡管如此,中央政府逐步集權(quán)的傾向是大勢所趨,歷代帝王接受漢初的教訓,想方設(shè)法限制諸侯王的特權(quán)和封疆,以避免國家的分裂和政局的混亂。例如唐朝時期,封王只有封爵,但是卻沒有實際封地,自然也就沒有封地的實際權(quán)限,只能拿到相應(yīng)的封地稅收。唐高宗李治在當皇帝前封號是晉王,但他壓根沒有在山西待過。不過,這些封王們的命名還是取自地理概念。
由于封王們沒有實際領(lǐng)地,有的爵位命名干脆就撇開地理概念,取一些吉祥如意的名字,像唐宣宗,他在繼位前就是光王;唐玄宗的兒子、楊貴妃的前夫李瑁就是壽王。
宋朝基本沿襲唐朝的制度,封王的名號也都是吉祥如意的話,像宋徽宗趙佶繼位前的封號是端王,宋高宗趙構(gòu)繼位前的封號是康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覺得還是封邦建國這套東西好,把自己的兒子全部授爵封出去。既然封王有實際領(lǐng)地,那么爵位名自然又取自地理概念了,比如燕王朱棣。明成祖朱棣后,明代開始極力削藩,很多封王只有名號、沒有實權(quán)。既然如此,就取個吉祥如意的名字吧,像明思宗崇禎在繼位前就是信王。
總體來看,清朝建立前的歷代王朝,已經(jīng)有給封王取吉祥名字的習慣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封王都如此,還有很多封王的名字取自地理概念,尤其是晉王,簡直是個香餑餑,封王們都想被稱為晉王,據(jù)記載,排除世襲王不算外,歷史上共出現(xiàn)過29位晉王,其中有12位晉王都成功稱帝。
明成祖朱棣像軸。來源/故宮博物院
有人認為,很多爵名看似是吉祥如意的名字,其實還是按照地理概念來取名的,或者是兩者雜糅。例如明神宗的兒子,福王、惠王、瑞王,可以說是按福氣、惠和、祥瑞的名詞封的,也可以說是按福州、惠州、瑞州的地名封的。但按照傳統(tǒng),爵位若取自地理概念,基本都是較大一級行政單位的名字,怎么會取一個小地方的地名作為爵位名?這既不大氣,也不霸氣,應(yīng)該不會是封王們所樂意的取名來源。封王們夢寐以求的,都是晉王、秦王這樣的名號。
清朝封王取名為何特別
清朝封王的取名完全不取自地理概念。
一方面是滿人自身的習俗,他們習慣在君主前面加上美稱作為前綴,例如努爾哈赤曾自封為“淑勒貝勒”(后金爵位中地位最高的是貝勒),意思是“智慧的王”,這與漢人政權(quán)建立者完全相反,像朱元璋在稱帝前就自封為吳王,吳是地理概念,而不是美稱。
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被稱為“廣略貝勒”,漢文意思就是“足智多謀的王”。
努爾哈赤。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朝第二任皇帝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在崇德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冊封了最早一批親王,史書載:“奉寬溫仁圣汗之頒諭,分敘諸兄弟子侄功,冊封大貝勒為和碩禮兄親王,濟爾哈朗貝勒為和碩鄭親王,墨樂根戴青貝勒為和碩睿親王,額爾克楚虎爾貝勒為和碩豫親王,豪格貝勒為和碩肅親王,岳托貝勒為和碩成親王……?!边@些親王的爵名也都是吉祥如意的詞匯,例如睿親王、豫親王、鄭親王等,意思就分別是“聰明的親王”“勇敢的親王”“重大的親王”。
冊封的六個親王都是努爾哈赤的嫡出,又同時是八旗領(lǐng)旗的旗主,例如代善是努爾哈赤的嫡次子,封為正紅旗旗主,被冊封為和碩禮親王;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嫡十四子,封為鑲白旗旗主,被冊封為和碩睿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的嫡六子,封為鑲藍旗旗主,被封為和碩鄭親王。
同時,滿人封王爵名不取自地理概念,也有現(xiàn)實的因素。他們那時還在關(guān)外,沒有什么秦地、晉地、魏地給他們?nèi)フ紦?jù),他們總不能給親王起爵名叫什么韭菜坨子王、趙家窩堡王、紅家套子王、葡萄溝村王、炮筒溝王之類的。
清軍入關(guān)、定鼎中原后,封王的取名依然延續(xù)滿人民族傳統(tǒng),取吉祥如意的詞匯。例如入關(guān)后冊封的兩個親王,承澤親王碩塞(后襲者改號莊親王)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承澤意為有造化的人,順承意為和順的人,總之都是美好的詞匯。
清朝此時還冊封了四個漢人親王,即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這四人的爵名沒有取自吉祥如意的詞匯,而是沿用了明朝對他們的封號。例如平西王吳三桂,當初被崇禎皇帝封為平西伯。他要平的這個“西”,就是李自成,因為李自成起義軍自西而來。吳三桂投靠清朝后,清快速掃平天下。為了嘉獎這位降將,清朝對其大加封賞,從伯爵一直升到親王。不過其前綴一直都是“平西”二字,始終沒有改變。
吳三桂劇照。來源/電視劇截圖
清朝沒有給這四個漢人親王的爵位名改成吉祥如意的名字,既可能是想讓漢人親王跟滿人親王有所區(qū)別,也可能是出于尊重他們既有的爵位名。
本來,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權(quán)是絕不容許親王占據(jù)實際封地的。他所創(chuàng)立的八旗制度,把女真人用軍事組織的形式編制起來,在女真貴族的控制下從事生產(chǎn)和戰(zhàn)爭。
清入關(guān)后,給四個漢人親王實際封地,最后他們在地方上稱王稱霸,發(fā)動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給了清政府一個教訓,那就是絕對不能讓親王擁有實際的封地,不管是漢人還是滿人,不管是有功于朝廷還是徒有嫡出的身份,一旦親王擁有實際的封地,他們會轄制、影響當?shù)氐胤焦賳T,并可掌控自己的軍隊、掌握地方稅賦等,成為帝國隱患。
《清圣祖戎裝像》,來源/龔書鐸、劉德麟主編《圖說中國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4頁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封而不建”,把宗室都集中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祿待遇、王府官員、護衛(wèi)等全部納入國家統(tǒng)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規(guī)定給予。他們沒有皇命不得離京,以避免在地方擁兵自重,同時軍權(quán)全部收歸中央,若遇征伐,再臨時派親王們帶兵,有時皇帝干脆自己御駕親征。雍正上臺后更絕,發(fā)布一系列命令,斬斷了旗員和旗主之間的隸屬關(guān)系,并且把八旗人事大權(quán)收為己有。
這些皇親國戚沒有實際封地,自然也就繼續(xù)延續(xù)清軍入關(guān)前爵位取名的傳統(tǒng),都用吉祥如意的詞匯。這種政策果然效果很好,清朝始終沒出現(xiàn)自己人反自己人的現(xiàn)象。
一個小小的王爵取名來源的背后,是歷代王朝鞏固自身統(tǒng)治的政治算計,值得我們認真品味。然而,無論他們?nèi)绾嗡阌?,在歷史大勢面前,他們都不免走向衰亡。
參考資料:
1、杜家驥《清代 “鐵帽子王”的冊封原因及相關(guān)問題》
2、呂思勉《中國制度史》
3、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END
作者丨柏舟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古月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zhuǎn)發(fā)朋友圈。
歡迎掃碼聯(lián)系科普老師!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