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底,從印度傳來一條頗有些“滑稽”的新聞,該國阿薩姆邦與米佐拉姆邦之間大打出手,導致7人死亡,至少有6人是阿薩姆邦的警察。早在去年秋天,這兩個邦的警察就因彼此的“領土糾紛”進行長達數天的武裝對峙。
印度阿薩姆邦和米佐拉姆邦爆發(fā)沖突。來源/環(huán)視頻截圖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一切的緣由,要從印度“邦”的來歷說起。
兩個印度
印度雖然號稱“文明古國”,但以“邦(state)”作為一級行政區(qū)的名稱只是印度共和國成立之后的事情。實際上,即便是印度共和國本身,也可以稱得上是英國殖民者留下的遺產。
一部印度的歷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歷史”(馬克思語)。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雅利安人、波斯人、塞種人、貴霜人(我國史書上的大月氏)、突厥人一波波地從西北方涌入南亞次大陸。可是,任憑誰從來沒有能力實現“大一統(tǒng)”。
這些建都德里的王朝,無論是公元前的孔雀王朝,還是被英國殖民者征服前的莫臥兒帝國,它們的統(tǒng)治都局限在北方,對德干高原以南已是鞭長莫及,更不要說今天印度東北部那些藏緬語族部落的居住地了。反而是第一個來自海上的征服者——英國,在18世紀完成了對次大陸的征服,獲取了“日不落帝國”最重要的一塊殖民地:英屬印度。
孔雀王朝。來源/02版《世界歷史地圖集》
實際上,“英屬印度”并不是一個嚴謹的說法。一度不可一世的莫臥兒(詞源為“蒙古”)帝國分裂得如此細碎,要對每一個王公領地都實行武力征服是殖民者力量所不及的。更何況,大批弱小的王公也沒有必要一一進行武力征服。作為征服者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也不得不向這樣的現實妥協(xié),將英國統(tǒng)治下的印度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由公司(后來是英國政府)直接統(tǒng)治,叫做“英屬印度”;另一部分是眾多附屬國,稱為“印度土邦”,利用印度本土的封建勢力進行“代理統(tǒng)治”。兩者合在一起,稱為印度帝國(Indian Empire)。
莫臥兒帝國示意圖。來源/網絡
這樣一來,就在實質上形成了“兩個印度”。在英屬印度,一級行政區(qū)劃稱為“省”,主要分為省督治理的省、副省督治理的省、專員治理的省等三類省級行政區(qū)劃。其區(qū)別是,多數副省督治理的省地位低于省督治理的省,一切重大問題由省督參事會決定。特派專員的省地位更低,特派專員只是總督派出的中央代表。
相對現在的邦,這些行省的面積都劃得很大(1910年時,這些行省占全印總人口的3/4,面積占3/5)。孟加拉省(泰戈爾的故鄉(xiāng))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里是東印度公司對次大陸征服的起點,也是印度民族解放浪潮的發(fā)源地之一。為了通過“分而治之”緩解民族主義給殖民者帶來的壓力。20世紀初期英印當局搞過一次“孟加拉分治”,將其分成穆斯林占優(yōu)勢的東孟加拉和印度教徒占優(yōu)勢的西孟加拉兩個省。盡管這一企圖最后沒有成功,但一百年后的今天,孟加拉省的分裂局面反而變得更加嚴重。不僅東孟加拉變成了孟加拉國,西孟加拉也在丟掉西部和南部(現在的比哈爾邦等地)之后成了一個大大縮水了的“西孟加拉邦”。
如果說,英屬印度“省”的特點是面積過大的話,“印度土邦”的特征就是過于支離破碎。到東印度公司征服印度完成時,554個土邦遍布印度各地,占人口的1/4和土地面積的2/5。不過,這個數字并非一直恒定。比如1857年印度大起義時著名的“詹西女王”所在的詹西土邦戰(zhàn)前已經因為無嗣而被英國人取消,戰(zhàn)后則被并入了臨近的瓜廖爾土邦(現在是中央邦的一部分)。
影視劇中跟英軍大戰(zhàn)的詹西女王。來源/網絡
如此眾多的土邦究竟是何來歷呢?說穿了,他們大多是莫臥兒帝國瓦解的產物。18世紀時,各地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封建主紛紛自樹番號,劃地為王。土邦王公稱為馬哈羅閣(Maharaja)或羅(Raja)的,一般是起源于印度教或錫克教的封建主;稱為納瓦布(Nawab)的,原是莫臥兒帝國中央政府派駐帝國較大省份的總督。稱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政府封派的省級官員(后來成為掌握省的實權的最高長官)。納瓦布和尼扎姆均為穆斯林。
1876年,英國政府在德里舉行了特別招待會,全部土邦出席,英國女王宣布兼任印度女皇。印度土邦正式被納入了英帝國的管轄下,成為了英國女王的直屬附庸。不過,除外交等要害部門外,土邦王公們得到英國人的允許,擁有許多的特權。他們的王位可以繼承。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統(tǒng)治方式進行統(tǒng)治,可以有自己的稅收和封建法律制度甚至軍隊。在外交禮節(jié)中,王公們甚至可以按照英國政府的規(guī)定,享受不同等級的、相當于主權國家領導人的國賓禮遇。
就拿殖民時代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萬)來說,其君主(尼扎姆)可以獲得鳴放21響禮炮的待遇,英國人又授予其“尊貴的陛下”稱號。英國人的刻意縱容使得土邦王公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海得拉巴的尼扎姆更是所有王公中最富有的一位。據說一位尼扎姆時留下的財產單是珠寶一項,折合現款就超過8億美元。即便是其書桌上擺著的一塊壓紙器,也是用182.5克拉的鉆石制成的。
土邦末日
卡爾·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世襲王公是英國專制制度最馴服的工具,是當前丑惡的英國統(tǒng)治制度的支柱,是印度進步的最大障礙?!狈催^來,這些早就成為過時產物的土邦之所以能夠一直茍延殘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也全是仰賴英國殖民者的保護。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就為此憤憤不平:“要不是整個印度,連土邦也包括在內,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在一個保護著這些土邦的有統(tǒng)治權的強國控制之下的話,這些土邦是不會茍延到今天的”。比如,遲至1934年,英國人還專門通過一個“保衛(wèi)土邦法案”,嚴禁在英屬印度領土上進行反土邦王公的活動。
印度土邦王公合影。來源/網絡
這樣的局面,在英國殖民者拍拍屁股從印度次大陸撤回后宣告結束。1947年,英國將權力移交給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各地的土邦隨之面臨二選一的抉擇。
這樣一來,土邦中的王者海得拉巴的地位就變得微妙起來。盡管身處印度腹地,而且85%的居民是印度教徒,尼扎姆還是自恃實力雄厚,一意孤行,要與印度平起平坐,成為英聯(lián)邦內獨立的自治領。以英屬印度繼承人自居的印度政府自然不允許海得拉巴成為“心中的結石”,斷然動用武力。1948年9月13日,印度軍隊開進海得拉巴,5天內完成了對該邦的占領,使之成為印度聯(lián)邦的一部分。
這段小插曲表明,就算是最大的土邦仍舊不堪一擊。于是,除了與巴基斯坦毗連或在其境內的土邦巴哈瓦浦爾、凱爾浦爾、卡拉特選擇加入巴基斯坦之外,其余除克什米爾之外的絕大多數土邦都決定并入印度。印度政府也對王公們采取了安撫措施(直到1971年才取消),他們的經濟和禮儀特權得到保留,還獲得了可觀的年金(總數為5800萬盧比)。那位海得拉巴尼扎姆還是得到了其中最大的一筆——500萬盧比。
擺在印度政府面前的下一個問題,是如何處置其數超過500個的土邦。首先,除了為數很少的大土邦,比如海得拉巴這樣的“龐然大物”得以保留原狀之外,278個土邦合并成了5個土邦聯(lián)盟,216個土邦被歸并到鄰近省,其余的土邦則成了中央直轄區(qū)的組成部分。比如如今印度面積最大的一個邦——與巴基斯坦接壤的拉賈斯坦邦(面積超過34萬平方公里)就是土邦歸并的產物。英國統(tǒng)治時期,當地叫“拉賈普達那”,意思是拉吉普特人的居住區(qū)。當時的拉賈普達那地區(qū)存在著不下二十個土邦。因此,人們又把這個地區(qū)叫成“拉賈斯坦”,在梵文里就是“眾土邦國王之地”的意思。這些土邦并入印度后就組成了拉賈斯坦土邦聯(lián)盟。
接下來,印度在新頒布的1950年憲法里規(guī)定印度實行聯(lián)邦制,徹底結束了土邦的歷史。按憲法規(guī)定,“省”與“土邦”都被“邦”取而代之。新建立的邦又分成幾類。第一類是由原英屬印度各省改建成的9個邦,即阿薩姆、比哈爾、孟買、中央邦、馬德拉斯、奧里薩、東旁遮普、北方邦和西孟加拉。它們有自己的立法議會和以邦長為首的行政機關。
印度的幾大邦。制圖/地緣谷
第二類由原來的大土邦和土邦聯(lián)盟組成,拉賈斯坦邦就屬此類。這類邦也有自己的立法機關和邦長。只不過第一類邦的邦長由印度總統(tǒng)直接任命,二類邦的邦長則暫由土邦王公或土邦聯(lián)盟的王公會議主席團主席擔任,再由總統(tǒng)任命而已。比如,與海得拉巴一樣保留下來的邁索爾土邦的“末代國王”名叫杰耶賈馬拉吉,于1940年登基。印度獨立后,他搖身一變成為邁索爾邦的第一任邦長(首席部長)。日后這個邁索爾邦改組成“卡納塔克邦”時,此人還是繼續(xù)做他的邦長,治理著號稱“印度硅谷”的班加羅爾在內的廣大土地。至于第三類邦則由獨立前英屬印度專員管理的中央直轄區(qū)和一些土邦組成,首都所在的德里也在其內。這類邦由中央政府直接治理,并由總統(tǒng)委派的高級行政專員負責。
從中國人的眼光看,“土邦”與“邦”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印度歷史上一場意義重大的“改土歸流”運動,徹底消滅了長期存在的封建割據狀態(tài)。
再起波瀾
土邦的存在終于畫上句號。是不是“兩個印度”就此合二為一了呢?恰恰相反,新的問題又暴露了出來,終于導致了1956年“邦”的大洗牌。
說起來,這還是英國殖民者的責任。古代印度沒有大一統(tǒng)的傳統(tǒng),自然也談不上統(tǒng)一的民族語言。比如莫臥兒帝國的開國皇帝巴布爾的回憶錄是用察合臺文(古代中亞的通用書面語)寫的,而這個帝國的行政語言則是波斯語。根據1951年普查,全印度92%人口說著14種主要語言,雖然其中說印地語的最多,也不過30%以上。偏偏東印度公司是一塊塊征服印度的,故而其“省”的劃分依照被征服時間的早晚和便于統(tǒng)治的政治因素確定,并不考慮語言因素。加之英國統(tǒng)治者為了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同一語言的地區(qū)常常被分割得支離破碎,有的屬于不同的省,有的則分屬于英屬印度和土邦。
察合臺文。來源/網絡
同語言的民族間由于政治、經濟和文化宗教上的差異常發(fā)生矛盾和沖突。因此出現了按語言重新劃分邦界的運動。1953年至1956年之間在印度不少城市更是爆發(fā)了群眾性示威游行、罷工罷市以至絕食至死的事例,迫使印度政府向現實妥協(xié),建立“語言邦”。
1956年11月,印度共和國議會批準了新的邦界方案。從1956年11月1日起,全國重新劃分為14個邦(包括有爭議的查謨和克什米爾),6個中央直轄區(qū)。各邦以該邦主要語言為官方語言。在南印,泰米爾語系的四個主要語種地區(qū)分別成為4個邦,即講泰盧固語的安得拉,講泰米爾語的馬德拉斯,講馬拉雅蘭語的喀拉拉,講卡納達語的邁索爾。原本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在這次邦界的重新劃分中不復存在。當地講泰魯固語的地區(qū)并入安得拉邦,講馬拉特語的地區(qū)則并入了孟買邦。
問題解決了?遠遠沒有!語言邊界與行政邊界重合本就是罕有情況,結果就是印度建立語言邦后,它們中間的一些邦在地理上是巨大的,極端異質的。結果,每個邦依然存在著大量的語言少數派。據1971年普查,少的如喀拉拉邦占4%,多的如查謨-克什米爾邦占44.5%,卡納塔克邦占34%。與首都新德里齊名的大城市孟買所在的孟買邦情況就更加復雜。
孟買建筑的圓頂。攝影/Довидович?Михаил,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chuàng)意?
孟買邦主要有兩種語言:南部的馬拉特語、北部的古吉拉特語。在建立“語言邦”的大潮流下,馬拉特人和古吉拉特人“分家散伙”本來也是遲早的事。之所以起初仍舊一起建立了孟買邦,是因為馬拉特人和古吉拉特人都要求把印度最大最繁華的經濟中心孟買市劃歸本邦。問題恰恰在于,孟買市居民中馬拉特人數量較多,但城市的經濟命脈則操縱在古吉拉特商人手里。雙方都成立了強大的組織,力量不相上下,導致單獨設邦后孟買市地位歸屬成為一道難題。折騰了幾年之后,有關各方才找到解決的辦法:在原孟買邦地區(qū)建立古吉拉特(古吉拉特人)和馬哈拉施特拉(馬拉特人)兩個邦,孟買市按人口對比情況劃作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作為交換條件,馬哈拉施特拉邦出錢幫助古吉拉特邦在阿邁達巴德建設新的首府。
所謂按下葫蘆浮起瓢,印度的“邦”就這樣在各民族的爭執(zhí)中越分越多(目前印度的邦數已接近30個)。印度獨立后,居住在西北部旁遮普邦的錫克人希望建立一個單一的政治區(qū)域,于是提出了建立“旁遮普語言邦”的要求。在1960-1961年,旁遮普的錫克人(以大胡子形象出名)和印度教徒之間發(fā)生過激烈的斗爭。1966年,旁遮普邦終于一分為三: 成立說旁遮普語言(錫克人)的旁遮普邦,說印地語的哈里亞納邦,另一些說印地語的山區(qū)則并入喜馬偕爾中央直轄區(qū)(1971年升格為邦)。要是考慮到英屬印度的旁遮普省本身就在“印巴分治”里一分為二,如今的“旁遮普邦”其實只剩下幾分之一的土地與人口了。
錫克人。攝影/imageBROKER,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應該怎么評價這樣的“語言邦”政策呢?往好了說,建立相對同質化的語言邦有利于促進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也有利于地方的行政管理。往壞了說,這也會為地方主義的抬頭敞開門戶,難免會有利欲熏心的地方政客利用語言文化鼓動群眾,謀求自己的特殊利益。比如,孟買邦的改組完成后,在劃分邊界上就遺留下了一些爭執(zhí),新建立的馬哈拉施特拉邦與隔壁的邁索爾邦之間形成了列爾高姆縣的“領土”爭端。至于最近顯得誓不兩立,迫使印度中央政府出兵介入的阿薩姆邦與米佐拉姆邦其實原本也是一家——直到1972年,米佐族聚居區(qū)才從阿薩姆邦劃出……以此看來,要蓋棺論定恐怕還是為之過早了。
END
歡迎掃碼入群!
深圳科普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