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根據(jù)硬度定位物體
發(fā)布時間:2021-06-17
瀏覽次數(shù):1198
科學研究:根據(jù)硬度定位物體

圖片來源:Pixabay
每天我們都會花大量時間掃視一些區(qū)域,尋找我們想要的東西,比如鑰匙或者番茄醬。杰森·費舍爾(Jason Fischer)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認知神經學家,他表示,研究這個過程“有助于了解大腦如何篩選我們通過眼睛看到的信息。”
以往的研究更關注顯著的視覺特征,比如顏色、形狀和大小。但一件物體的內在物理特性其實也在發(fā)揮作用,我們無法直接看到這種特性,但卻能憑經驗判斷,比如硬度。
“你無法通過視覺看出一塊磚比一罐汽水更重,或者比一塊蛋糕更硬,但你能憑經驗判斷。這種經驗會讓你面對磚塊時,產生與別的東西不同的感受?!辟M舍爾說。費舍爾是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而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則是他的學生郭麗(Li Guo)。他還說:“我們提出的問題是:物體隱藏的一些物理屬性是否可以用來更快地定位該物體?” 相關研究發(fā)表在今年5月的《實驗心理學雜志:總論》(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


圖片來源:Pixabay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以最快的速度從一組物體的圖片選出符合特定要求的一個。不過每張圖片中的物體都做了特殊處理,它們的顏色、大小和形狀都相近,因此參與者不能通過簡單的視覺線索選出物體。例如,當要求參與者找出一塊切菜板時,同組的物體還會包括一些顏色相似但比較柔軟的東西,比如羊角面包、繃帶和形狀相似的東西(包括海綿、枕頭和紙袋)。
費舍爾說:“參與者會自動根據(jù)物體的硬度作出判斷,以此更快地尋找物體。”通過跟蹤參與者的眼球運動,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人們會花更少的時間檢查硬度不符合要求的物體。郭麗表示,即使要求參與者從一組簡單的黑白線條勾勒的物體(這些線條僅能體現(xiàn)出物體的硬度)中做選擇時,這種觀點仍然成立。


圖片來源:Pixabay
“在尋找一個物體時,我們腦海中對這個物體的想象會喚起各種各樣有用的信息,大腦會利用這些信息盡可能有效地找到它,”費舍爾解釋說,“我們在無意識中使用了這些內置的技巧。”
德國吉森大學的視覺研究者薇薇安·C·保倫(Vivian C. Paulun,并未參與這項研究)表示,這表明觸覺(或者基于觸覺的)屬性可以影響視覺注意力。“很明顯,下一步是測試這種效應是否可以用在其他屬性上,特別是機械性的、非視覺性的屬性,比如易碎性,”保倫說,“這將強有力地證明,物體的物理屬性能引導視覺注意力?!?br> 撰文:吉利安·克萊默(Jillian Kramer)
翻譯:施懌
文章來源:環(huán)球科學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