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科普:天體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如何測量一顆星星與地球的距離?
發(fā)布時間:2021-06-02
瀏覽次數(shù):2653

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號在距離地球64億公里之外給地球拍了張照片。照片的名字叫“暗淡藍點”,這張照片里的地球如同一粒塵埃。

故宮里有件文物叫金嵌珍珠天球儀,這件國寶展示了一種上帝視角,不是站在地球看星空,而是透過宇宙看星空。它的觀測角度,比旅行者1號還要遠很多很多。

我們站在地球上,晚上一抬頭就會看到美麗的星星。除了太陽系內(nèi)部的幾顆行星外,大部分肉眼可見的星星都是其它星系的恒星。就像視頻中所看到的天球儀上鑲嵌的星星一樣,這些恒星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就算是跑得最快的光,到達我們也需要許多許多年的時間。那么,我們?nèi)绾螠y量這些星球到地球的距離呢?

1、視差法和秒差距

測量恒星的距離,最基礎(chǔ)的方法是三角視差法。

我們不妨先從一個簡單的例子說起。假如有一棵樹非常高,我們?nèi)绾尾拍軠y量出這個樹的高度呢?

首先我們觀察數(shù)根和樹梢,得出兩個觀察方向,并且測量它們的夾角。然后我們再測量出觀察點和樹之間的水平距離,根據(jù)三角形的知識,就可以求出樹的高度。

三角視差法基本原理與之類似。由于地球繞著太陽旋轉(zhuǎn),一年中的不同時刻,從地球上觀察某個遙遠的星球,視線的方向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在冬天和夏天記錄觀察星球時的視線方向,并且測量兩個方向的夾角。

恒星的視差和秒差距長

我們知道,一個圓周角為360度,每度又可以分為60角分,每分又可以分為60角秒,于是一角秒就等于1/1296000圓周,是一個非常小的角度。假如冬天和夏天觀察同一顆恒星時,觀測方向夾角為2角秒,那么恒星與地球的連線和恒星與太陽連線的夾角就約等于一角秒,此時我們就稱恒星距離地球為一個秒差距(pc)。

我們再把日地距離寫作一個天文單位ua,把太陽(S)地球(E)和該天體(D)畫成一個三角形,根據(jù)三角形的關(guān)系可以計算出地球和天體之間的距離SD為一個秒差距,大約是1pc=206265ua,也就是接近于20萬個天文單位。

根據(jù)這種方法,人們測量了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鄰星,它到地球的距離為1.3秒差距,大約相當于27萬個天文單位,銀河系中心到地球大約8000秒差距,大約相當于16億個天文單位。

2、開普勒三定律

可是,為了測量出具體的數(shù)值,我們還必須測量一個天文單位,也就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到底是多少。這個問題又是如何測量的呢?

也許有同學說:我們可以發(fā)射一束激光到太陽上,等它反射回來,再測量時間差。這種方法是不行的,因為日地距離太遙遠了,我們發(fā)射的激光很難到達太陽。就算激光到達了太陽,反射光也會淹沒在巨大的太陽輻射光中,沒法分辨。

為了了解日地距離的測量方法,我們首先從一個天文學家——開普勒說起。

開普勒

開普勒是十七世紀德國的天文學家和數(shù)學家。當時普魯士皇帝魯?shù)婪蚨赖挠锰煳膶W家是從丹麥來的第谷,而開普勒是第谷的助手。第谷死后,開普勒致力研究第谷留下的海量天文觀測數(shù)據(jù),寫成了巨著《新天文學》。

在《新天文學》以及相關(guān)著作中,開普勒提出了著名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