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物理:超大質量黑洞可能形成于暗物質
星系形成與暗物質的效果圖:暗物質暈分布廣泛,螺旋星系嵌入其中。有關暗物質暈形成的研究表明,每個暗物質暈可能藏有一個致密的暗物質核,這或許能夠模仿中心黑洞效應,或者最終塌縮形成黑洞。圖片來源:ESO/L,加拿大,CC BY 4.0
一項新的理論研究提出了從暗物質中創(chuàng)造超大質量黑洞的新穎機制。這支國際化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超大質量黑洞能夠直接形成于星系中心高密度區(qū)域的暗物質,而不是包含“常規(guī)”物質的傳統(tǒng)形成機制。這一結果包含了早期宇宙哲學的重要暗示,發(fā)表于《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
黑洞。圖片來源:NASA
超大質量黑洞最初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這在今天星系演化的研究中一直是最重大的問題之一。已觀測的最早的超大質量黑洞發(fā)生在宇宙大爆炸后的8億年,為何他們生長如此快速始終是未解之謎。
標準形成模型包括常規(guī)重子——構成恒星、行星及所有可視天體的原子和元素,他們在重力的作用下相互撞擊,形成黑洞,黑洞則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逐漸成長。然而,新的研究工作表示,可能存在由暗物質組成的穩(wěn)定星系核,該核心包圍在暗物質暈中,研究還發(fā)現(xiàn)這些結構的中心可能過于密集,以至于一旦達到臨界值它便會形成超大質量黑洞。
根據(jù)該模型,與已有的其他形成機制相比,該過程可能將更快發(fā)生,并使早期宇宙的超大質量黑洞在他們棲息的星系之前形成,這與現(xiàn)在的理解恰恰相反。
拉普拉塔國立大學的研究者Carlos R. Argüelles牽頭了此次研究,Argüelles表示:“這一新的形成機制或許為早期宇宙的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形成提供了自然的解釋,不需要以恒星的形成為前提,也無需采用吸積率不切實際的種子黑洞?!?br>
新模型的另一個有趣結論是,對于小一些的暗物質暈(比如那些矮星系附近的暗物質)而言,或許不需要達到塌縮形成黑洞的臨界質量。作者們表示,這隨后可能在更小的矮星系中形成一個暗物質核而不是原本預期的黑洞。這樣的暗物質核仍能夠模仿傳統(tǒng)理論中中心黑洞的引力信號,而暗物質暈還能解釋觀測到的星系旋轉曲線。
“該模型展示了暗物質暈是如何承載中心的高密度的,這對理解超大質量黑洞非常重要,” Argüelles補充說。
“我們首次證明了核-暈暗物質的分布確實能形成一個宇宙學框架,并在宇宙有生之年維持穩(wěn)定?!?br>
作者希望后續(xù)研究能夠揭示更多早期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機制,并研究不活躍星系(包括我們的銀河系)的中心是否能夠承載這些暗物質核。
銀河系核心。圖片來源:NASA
翻譯:耿淑娟
審校:張和持
引進來源: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引進鏈接:https://phys.org/news/2021-02-supermassive-black-holes-dark.htm
本文來自:環(huán)球科學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