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大爆發(fā)到生物大滅絕,幾十億年里,無數(shù)物種在地球上不斷演化著!
在這漫長的生物歷史中,一些巨大“龍”類曾經(jīng)是這片陸地或海洋中的霸主!
(圖源@DrKay)
那么,它們是什么樣?具有什么特征?
(圖源@Britannica)
01
南方巨獸龍
南方巨獸龍
(Giganotosaurus)
是獸腳類恐龍的一種,
曾生活在現(xiàn)在的阿根廷。
大約活躍在距今9800萬到
9700萬年前的
晚白堊世森諾曼期。
南方巨獸龍(圖源@ДиБгд)
其正模標本(一個物種被第一次描述時所使用的單一物種個體)于1993年發(fā)現(xiàn)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坎德洛斯組地層,化石完整度約有70%。
南方巨獸龍骨架(圖源@Simona.cerrato)
Giganotosaurus的含義為“巨大的南方蜥蜴”,其最完整標本長度可達13.8米,頭骨長度為1.53~1.80米,重量為4.2~13.8噸。
體型對比(圖源@KoprX)
南方巨獸龍擁有強大的咬合力和極快撕咬速度,以及如同鋼刀一樣鋒利的牙齒,是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頂級掠食者之一。
南方巨獸龍骨架(圖源@Sukram-C)
02
鯊齒龍
鯊齒龍
(Carcharodontosaurus)
生活于約1億到9300萬年前的
白堊紀的阿爾比期到
土侖期的非洲。
鯊齒龍(圖源@Kavith Gunawardana)
鯊齒龍化石最先是由Charles Depéret及J. Savornin于1927年在北非所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于阿爾及利亞的卡瑪卡瑪?shù)貙樱↘em Kem Formation)。
鯊齒龍右上頜骨化石(圖源@文獻[2])
鯊齒龍是已知最大型、最重的獸腳類恐龍之一,其成年個體估計可達11~14米,體重6~11.5噸。
體型對比(圖源@KoprX)
鯊齒龍牙冠有整齊的,類似噬人鯊牙齒上的鋸齒,適合切割皮膚以及肌肉組織,是巨大的肉食性恐龍。
鯊齒龍頭顱骨(圖源@Matthew Deery)
03
上龍
上龍亞目
(Pliosauroidea)
生存于侏羅紀與白堊紀,
是一種擁有鰭狀肢的
海生爬行動物,屬于蛇頸龍目
(蛇頸龍目兩個巨大分類為
蛇頸龍亞目和上龍亞目),
不屬于恐龍。
上龍(圖源@Nobu Tamura )
2006年8月,奧斯陸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在挪威的土地上發(fā)現(xiàn)了第一只上龍的遺骸。這些遺骸被描述為“保存得非常完好,在完整性方面是獨一無二的”。
上龍骨架(圖源@Ghedoghedo)
上龍的身長介于4到15米,特征是短頸部、長頭部、體型大、呈流線型、行動快速且兇猛。
上龍骨架(圖源@Ghedoghedo)
上龍是肉食性動物,頜部擁有多排尖銳的牙齒可用來捕獵。四肢已演化成強壯的鰭狀,尾巴短而細,可作為舵使用,使它們可以更好地應(yīng)對深海環(huán)境。
上龍(圖源@Cindy Lila)
04
蛇頸龍
蛇頸龍亞目
(Plesiosauroidea)
是一群肉食性水生動物,
屬于蛇頸龍目。
雖然它們與恐龍同為
中生代爬行動物,
但它們并非恐龍。
蛇頸龍(圖源@Shannon Beaumont )
第一個蛇頸龍類遺骸在1800年代,由瑪麗·安寧(Mary Anning)在英國發(fā)現(xiàn),同時也是第一批有科學敘述的脊椎動物化石。
蛇頸龍骨架(圖源@Ryan Somma)
大部分蛇頸龍亞目動物與它們的上龍類近親不同,游泳相當慢。它們可能在水下緩慢游動,并利用它們長而可彎曲的頸部,移動頭部以捕抓魚類與頭足類。
蛇頸龍重建模型(圖源@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
蛇頸龍亞目動物體型變化很大,身長為3~20米。它們獨特的鰭狀肢帶給它們優(yōu)秀的機動性,使它們能快速旋轉(zhuǎn)身體以捕抓獵物。
蛇頸龍化石(圖源@Ryan Somma)
05
棘龍
棘龍(Spinosaurus)
是一種獸腳亞目恐龍,
生存于白堊紀的非洲北部,
約為1億1200萬年前到
9300萬年前。
棘龍(圖源@Mario Lanzas)
棘龍化石最早于1912年在埃及被發(fā)現(xiàn),并在1915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描述。
棘龍骨架(圖源@Mike Bowler)
棘龍是一種身長12到16米,高度約為2.1至4.8米,體重為4到8公噸,長有吊橋狀或圓帆狀背脊的淡水水棲恐龍,亦是已知長度最長的肉食性恐龍。
體型對比(圖源@KoprX)
最初的標本在二戰(zhàn)期間被摧毀。進入21世紀后,古生物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其他的頭顱骨、爪子、尾椎等身體部分的化石,基于此之上的相關(guān)研究令其復原形象逐步明晰。
棘龍的頭顱骨(圖源@Kabacchi)
06
梁龍
梁龍(Diplodocus)
是一種蜥腳亞目恐龍,
生活于侏羅紀末期的
北美洲西部。
生存時代可追溯至約
1億5500萬至1億4800萬年前。
梁龍(圖源@Dmitry Bogdanov)
梁龍化石是莫里遜組上層最為常見化石之一。第一副化石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在美國懷俄明州發(fā)現(xiàn)。
梁龍骨架(圖源@ScottRobertAnselmo)
梁龍前肢略短于后肢,形成大致水平的姿勢。身長可達35米,6米為頸部。頸部是由至少15節(jié)頸椎所組成,平常維持水平方向,被認為無法抬高。
體型對比(圖源@KoprX)
梁龍牙齒呈楔形前傾,頭顱骨及腦殼較小,以柔嫩多汁的植物為食。有極長的尾巴,由約80節(jié)尾椎所組成,幾乎是一些早期的蜥腳亞目尾椎數(shù)目的兩倍。
梁龍尾椎骨(圖源@Ballista)
07
腕龍
腕龍(Brachiosaurus)
生活于侏羅紀晚期的北美洲,
是一種蜥腳亞目恐龍。
其化石數(shù)量以美國和
加拿大最多,非洲也有少量。
腕龍(圖源@Богданов)
在1900年,埃爾默·里格斯(Elmer S. Riggs)等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西部的大峽谷發(fā)現(xiàn)腕龍的第一個標本。
腕龍骨架(圖源@Matt Wedel)
腕龍是四足草食性恐龍,有著長頸部、長尾巴,腦部相當小。它的身體結(jié)構(gòu)像長頸鹿,有著長前肢,頸部高舉,身高可達15米,平均體重達35噸。
體型對比(圖源@Matt Wedel)
腕龍的牙齒是鑿狀牙齒,適合咬碎植物。它的頭顱骨有很多大型洞孔,可能是幫助減輕重量。前腳的第一趾及后腳的前三趾,具有趾爪。
腕龍肱骨(圖源@Quadell)
08
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
(Mamenchisaurus)
生存年代為侏羅紀晚期
(約1.6億至1.45億年前),
是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
蜥腳亞目恐龍之一。
馬門溪龍(圖源@Steveoc 86)
馬門溪龍最早的化石是在1952年發(fā)現(xiàn)于四川省宜賓的馬鳴溪渡口旁的公路建設(shè)工地。在1954年由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鐘健命名,模式種名為建設(shè)馬門溪龍。
體型對比(圖源@Steveoc 86)
馬門溪龍頭骨小,牙齒細弱,呈棒狀,頸部長,脊椎粗大笨重,肢骨關(guān)節(jié)面粗糙。體型最大的物種可長達35米,重60~80噸。
馬門溪龍骨架(圖源@Kabacchi)
馬門溪龍主要以多汁水生植物為食。大部分時間在湖泊、沼澤中渡過,借水力浮起笨重身體。到泥沙較硬的地方休息、產(chǎn)卵。
馬門溪龍骨架(圖源@FarleyKatz)
09
波塞東龍
波塞東龍
(Sauroposeidon)
是一種蜥腳亞目植食性恐龍,
生存于早白堊世。
當時白堊紀北美洲的
蜥腳類恐龍已出現(xiàn)數(shù)量衰退、
體型縮小的跡象。
波塞東龍(圖源@Blue Dinos)
波塞東龍正模標本最初是在1994年被發(fā)現(xiàn)的。由于之前很少發(fā)現(xiàn)該時代的北美洲巨型蜥腳類化石,這些化石曾一度被認為是硅化木。
波塞東龍椎骨(圖源@prehistoric-kingdom)
波塞東龍在伸長脖子的情況下可達到17~18米的高度,身長為27~34米,體重為40~60噸。
體型對比(圖源@Steveoc86)
在某些層面,波塞東龍的體格類似現(xiàn)代長頸鹿,它們同樣擁有短身體與長頸部,可能是北美洲最后的巨大蜥腳類恐龍。
波塞東龍(圖源@dinosaurpictures.org)
10
阿根廷龍
阿根廷龍
(Argentinosaurus)
是蜥腳亞目泰坦巨龍類的
一個屬,是植食性恐龍,
于白堊紀中期的南美洲出現(xiàn),
即距今約1億年前。
阿根廷龍(圖源@prehistoric-kingdom)
第一塊阿根廷龍骨骼,現(xiàn)在被認為是腓骨(小腿骨),是1987年由一位農(nóng)民在他的農(nóng)場發(fā)現(xiàn)的,位于阿根廷內(nèi)烏肯省的Plaza Huincul以東約8公里。
阿根廷龍骨架(圖源@Eva K.)
由于阿根廷龍遺骸不完整,很難估計其確切大小。但科學家通過對比相關(guān)蜥腳類動物的資料,對其體型進行了估計。
體型對比(圖源@Slate Weasel)
估算出,阿根廷龍身長可達30~36米,骨頭密度介于60到100公噸,最有可能是90公噸。
阿根廷龍股骨(圖源@Beatrice Murch)
地球在漫長的歷史中孕育了大量的生命那么除了這些巨“龍”,你還了解哪些呢?
來源:桔燈勘探參考資料:
[1]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Osmólska, Halszka, eds. (2004). The Dinosauria
[2] Geolog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Kem Kem Group of eastern Morocco
[3] Baron, Matthew G.; Norman, David B.; Barrett, Paul M. (2017). "A new hypothesis of dinosaur relationships and early dinosaur evolution". Nature. London: Nature Research. 543 (7646): 501 506.
[4] Carpenter, Kenneth (1998). "Evidence of predatory behavior by theropod dinosaurs" (PDF). Gaia: Revista de Geociências. Lisbo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15: 135 144.
Google Earth、YouTube、維基百科、搜狐、百度百科等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