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人類來說,生娃麻煩,帶娃更是麻煩。不過即使再麻煩,也大多是自己帶娃。
動物就不一樣了,有些鳥兒總是把自己的蛋下在其他鳥兒的窩里,然后不管不問,全靠蒙在鼓里的“養(yǎng)父母”給自己養(yǎng)娃。
看我兒長得不錯吧,比我都壯
圖片來源見水印
這種缺德的繁殖手段,名為“巢寄生”。
寄生高手大杜鵑
借巢孵卵這事少不了杜鵑。杜鵑屬于鵑形目、杜鵑科鳥類,國內(nèi)分布的種類有大杜鵑、小杜鵑、四聲杜鵑(鳴聲像“光棍好苦”那個)等。
其中體型最大也最常見的是大杜鵑,它們是鳥類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巢寄生能手,大杜鵑能把自己的卵塞進至少125種鳥的巢里!
杜鵑雛鳥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給孩子選擇合適的“養(yǎng)父母”,是一項技術(shù)活兒,不是隨便找個冤大頭就行。
首先,大杜鵑要使自己的卵在大小、形狀、顏色上跟寄主的卵相似,孵化期也盡可能縮短。這樣才能保證大杜鵑的卵被“養(yǎng)鳥”接受,雛鳥也能搶先破殼而出,除掉競爭對手——剛出殼的大杜鵑雛鳥,眼睛還沒睜開,就已經(jīng)有了拱走身邊物體的本能。
剛破殼的杜鵑雛鳥沒有視力,但背部觸覺發(fā)達,會本能地把身邊的其他雛鳥、未孵化的卵拱出鳥巢。圖片來源見水印
其次,大杜鵑是晚成鳥,孵出后必須依賴養(yǎng)鳥喂養(yǎng)一段時間,才能獨立生活。如果把卵產(chǎn)在雞、鴨等早成鳥的窩里,人家一孵出來就跟著媽媽滿地跑了,那還怎么玩?還有就是養(yǎng)鳥的食性要跟大杜鵑雛鳥相同,大杜鵑雛鳥以吃蟲為主,要是天天被喂食草籽、堅果,也活不了……
算來算去,有幾種雀形目鳥類如大葦鶯、林巖鷚、棕頭鴉雀、北紅尾鴝等最適合給大杜鵑當“養(yǎng)父母”,它們是吃蟲的晚成鳥,數(shù)量多但不成群,個頭又小,惹不起成年大杜鵑。
左邊的小鳥看起來要被杜鵑吃了
圖片來源見水印
不過大杜鵑一般還是等親鳥外出時趁虛而入,叼起一枚寄主的卵,再產(chǎn)下一枚自己的卵就揚長而去,全程只需幾秒鐘。據(jù)我國著名鳥類學家鄭光美觀察,大杜鵑如果碰到擠不進身的小型球狀巢,干脆就在鳥巢旁邊產(chǎn)卵,用嘴叼進巢里。
詭異的是,大杜鵑自幼沒見過自己父母,長大后也是獨來獨往,然而每一代雌性大杜鵑都能無師自通,掌握這些技巧。
為啥它們認不出假孩子?
大杜鵑雛鳥生長很快,破殼20天左右個頭就能超過養(yǎng)父母,整個鳥窩都裝不下它。為了喂它,養(yǎng)父母甚至不得不站到它身上,伸著頭把食物塞進它的大嘴巴里……
喂,這不是你孩子!
圖片來源見水印
都說鳥類視力好,怎么連這么假的孩子都看不出來?這明明是個傻子吧!
其實養(yǎng)父母這么做,跟眼神兒沒關(guān)系——鳥類的喂雛行為,主要出自根深蒂固的本能,就像人類看見小孩兒撒嬌賣萌就會產(chǎn)生保護欲一樣。
雛鳥的乞食叫聲、張開的大嘴和口腔中的斑塊,都會強烈刺激親鳥的喂食本能,反反復復地找食、喂食,根本停不下來。
圭拉鵑的雛鳥,口腔中的斑塊能刺激親鳥的喂食本能。幸運的是,這種鵑是自己撫養(yǎng)后代的。圖片來源:science source images
而各種杜鵑的雛鳥都極其擅長“惡意賣萌”以激起養(yǎng)鳥的喂食欲,甚至能模擬多只雛鳥的乞食叫聲、口腔斑塊。哪怕有時親鳥的雛鳥沒被它推出巢外,它也能哄得親鳥一次次只顧著喂它,幾乎無視親生孩子。
很多鳥都會巢寄生
并非所有杜鵑都放棄了做父母的責任,在整個杜鵑科家族中,只有約40%的物種具有巢寄生習性。另外,巢寄生也不是杜鵑的專利。已知會在其他鳥類巢中產(chǎn)卵的鳥,至少還有17種響蜜鴷、20種非洲維達雀、5種美洲牛鸝,以及南美洲的黑頭鴨等。
它們的行徑跟杜鵑類似,只是巢寄生的策略稍有差別。比如非洲的大響蜜鴷(liè),它們的雛鳥尤為兇狠:剛破殼時喙上就長著鋒利的鉤子,能直接把同窩的養(yǎng)鳥雛鳥、鳥蛋全部啄死。
行兇后,完成任務的鉤子就會脫落,雛鳥隨之變成一副人畜無害的形態(tài)。
小東西剛出生就這么兇
圖片來源:reddit.com
還有視頻為證,畫面略血腥
∨
視頻來源:youtube
除了這些“種間巢寄生”的鳥,還有至少230余種鳥類是“種內(nèi)巢寄生”——它們也會自己筑窩、孵卵、育雛,但逮著機會就在同類的巢里下幾個卵。
相比杜鵑機關(guān)算盡方能適應各種寄主鳥類,對自己同類下手就容易多了,基本不需要什么特殊演化。
亞洲東部的紅頭潛鴨及其同屬近親青頭潛鴨,它們有時自己孵卵,有時把卵產(chǎn)在同類窩里,有時讓另一種潛鴨代孵。圖為紅頭潛鴨。圖片來源:askar.birds.watch
演化競賽,有來有往
相比自己孵卵育雛,巢寄生的好處顯而易見,既然只管生不管養(yǎng),雌鳥就能產(chǎn)下更多的卵。以大杜鵑為例,一只雌鳥在繁殖季能先后產(chǎn)下多達25枚卵,是非寄生性杜鵑的四五倍。而且在一個繁殖季內(nèi),雌鳥和雄鳥都可以跟多只異性交配,能增加后代的基因多樣性。
但是,養(yǎng)鳥也有可能識破它們產(chǎn)下的卵,并將卵丟出、啄破,甚至棄巢。而且,不安分的雌鳥溜出去尋找別的鳥巢時,相應也增加了自己的離巢時間,結(jié)果自己的巢里常常也混進了別家的卵。正所謂——
巢寄生的出現(xiàn),實際上推動了被寄生的鳥類逐漸演化出識別寄生者的能力,而寄生者則努力提高自己的模仿水平,這屬于自然界的“協(xié)同演化”。
雙方對抗的主要焦點,是卵的形態(tài)、顏色和花紋。還是拿杜鵑來說,如果某種杜鵑在一個地區(qū)的種群偏好一種寄主,這種寄主鳥類識別杜鵑卵的能力就越來越強,下的卵也越難被“山寨”。
被大杜鵑禍害已久的大葦鶯、東方大葦鶯,它們的卵殼表面有復雜獨特的花紋,親鳥也能識別出不夠逼真的大杜鵑卵,把它丟到巢外。拍攝:N. Davies.
然而如果一只雌杜鵑把卵產(chǎn)在林巖鷚的巢里,盡管卵的樣子完全不同,對方往往也不會察覺。圖片來源見水印
除了認卵,這種對抗還體現(xiàn)在別的習性上。在一些地區(qū),只要有一只大葦鶯發(fā)現(xiàn)一只大杜鵑在附近游蕩,附近的大葦鶯們都會進入戒備狀態(tài),一言不合就棄巢而去!
在非洲,幾種織雀能編織出入口狹長的巢,讓體型較大的白眉金鵑很難擠進身子。
白眉金鵑努力鉆進織雀的巢穴中
圖片來源:learnthebirds.com
總之,圍繞巢寄生的生存競爭相當激烈,多方互相斗法,各顯神通。
撰文 | 冉浩
微信編輯 | 謝爽
本文原載于《博物》雜志2017年6月刊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