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普:如果給古人發(fā)哈哈哈,他會讓你多喝熱水
來源:博物
發(fā)布時間:2021-04-13
瀏覽次數(shù):726

今天講講“口”字。這個字看起來簡單,可以說,可以哭,可以笑,還可以吃吃喝喝、嘗遍人間百味。但與口相關(guān)的字,你還真不一定會讀。

古字“哭”看起來就很悲傷

口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一脈相承、一目了然:是張開的嘴。

圖片圖片圖片

上圖分別為口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嘴”則源自“觜(zī)”,本義是指某些貓頭鷹頭上似角的耳羽簇,也曾作為“?”的異體字,意為鳥喙。喙字通常特指鳥獸嘴,有時也被借用來指人嘴,如成語“不容置喙”,翻成大白話就是不許旁人插嘴。

與嘴部密切相關(guān)的字有“吻”,《說文》解釋“口邊也”,口的邊緣,即是嘴唇,所以嘴唇相貼稱作“接吻”。

圖片雙重虐狗

圖片來源:電視劇《長歌行》

與口相關(guān)的詞還有“哭”。嬰兒降生,第一次自主呼吸,肺部空氣排出、沖擊喉部聲帶,便會發(fā)出類似哭泣的聲音,于是古人造了一個詞“呱呱墜地”。

呱字從口瓜聲,現(xiàn)在常作為蛙鳴的擬聲詞使用,但其本義是“小兒啼聲”,并且在表示這個意思時,通常讀作“咕”。

圖片

《詩經(jīng)·大雅·生民》有個萌萌的句子:“后稷呱矣”,指的就是這位周朝始祖發(fā)出了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

嬰兒的“呱”,其實只是本能,不帶什么感情色彩。真正的哭情緒就復(fù)雜多了??拮值募坠俏氖沁@么寫的:

圖片

這是個向天高舉雙手、捶胸頓足的人形,左右二口,表示此人激烈地表達(dá)痛苦。與哭有關(guān)的字常帶口字旁,如嚎啕、哽咽。

圖片

人之一生,哭泣最頻繁的通常是孩提時代。古人給幼兒的哭聲分了許多類:小聲啼哭稱為“啾(jiū)”,大聲啼哭為“喤(huáng)”,若小兒哭個不停,可稱為“咺(xuǎn)”或“唴(qiàng)”,還有稱為“喑(yīn)”的。不過這些字我們現(xiàn)在用得少了。

孩童長大成人,碰到傷心事仍然要哭。有人生命結(jié)束,親人會哀哭,朋友則來吊唁。吊唁二字雖常常連用,但意義不同:唁為慰問,對象為逝者家屬,吊是祭奠,對象是逝者?!暗酢逼鋵嵤恰皬t”的通俗體寫法,甲骨文寫作:

圖片

指人身上帶著系有絲繩的箭。有學(xué)者猜測,這個字用來表示祭奠死者,可能與遠(yuǎn)古的喪葬風(fēng)俗有關(guān):守靈送喪的親友會隨身攜帶弓箭,以驅(qū)趕鳥獸、保護遺體。

千萬別給古人發(fā)“哈哈哈”

有哭自然也有笑。孩子的“孩”的本義就是“小兒笑”,早期寫法其實是“咳”——畢竟笑由口而發(fā)。“咳”字今天通常讀為ké,指“咳嗽”。

古代也常用“咳唾”一詞表示他人的言談,這兩個字放一塊是不是有點像he~tui?!其實這個詞是贊美的意思,《莊子·秋水》就有“幸聞咳唾之音”,李白《妾薄命》詩中形容美人阿嬌,更是“咳唾落九天,隨風(fēng)生珠玉”。所以,如果你想贊美一個人,就對他he~tui?。ㄕ`)

圖片如今常用的代表笑聲的字,有“哈哈”“嘿嘿”“嘻嘻”“呵呵”等擬聲詞。但在古代并不是這樣。

哈字在中國古代的語境下表示一種喝水的動作,與笑無關(guān)。所以如果你對古人說“哈哈哈”,他可能會對你說:

圖片嘿字本義也非笑聲,而是沉默,《史記》中,荊軻被人呵斥,并不計較,“嘿而逃去”,這可不是說他嘿嘿傻笑,而是默不作聲地逃走。

嘻字更不是笑了,指的是悲痛嘆氣之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嘻即便是笑,也是苦笑,毫無歡樂之意。

而呵字,本義為斥責(zé),《說文》視之為“訶”的異體字:“訶,大言而怒也。字亦作呵?!钡教拼?,已經(jīng)有了用呵呵表示笑聲的用法,韋莊《菩薩蠻》中的“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便是勸人飲酒開懷、及時行樂。

圖片圖片來源:電影《妖貓傳》

所以,若是穿越回古代,想用哈哈、嘿嘿、嘻嘻跟人聊天,恐怕都行不通,唯有呵呵可以一試。

雞叫是“喔喔”,喚雞是“喌喌”

古風(fēng)小說中常會有女子“嚶嚀一聲”的描寫,嚶嚀本指鳥叫,如《詩經(jīng)》“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宋代梅堯臣“風(fēng)蟲日鳥聲嚶嚀”。鳥鳴聲用在人身上,則是形容女子聲音嬌細(xì)清婉,如宋詩中的“歌笑喧嚶嚀”?!皣聡摗笨梢?,但你千萬別“嚶嚶嚶”。

圖片

口部字有眾多的擬聲詞,不同鳥類的叫聲,就會用不同字眼來表示,比如鸧鹒(黃鸝)的叫聲是“喈喈(jiē)”,山雀“嚶嚶”,喜鵲“喳喳”,鶯聲“嚦嚦(lì)”,鶴聲為“唳”,雞聲為“喔”。其他動物的聲音,如野獸吼聲為“哮”“嗥”,又如鹿鳴為“呦”。

擬聲字不僅有模仿動物叫聲的,還有模仿人呼喚動物之聲的。比如人在訓(xùn)狗時發(fā)出的聲音,可稱為“嗾(sǒu)”,《左傳》中的“公嗾夫獒”就是給獒犬下命令。由訓(xùn)犬也引申出教唆、促使之義。

《說文》還收有“喌(zhōu)”字,是農(nóng)人呼雞的擬聲字。《警世通言》寫婦人以“喌,喌,喌,喌”的聲音呼喚,隨即“群雞俱至”。時至今日,在一些鄉(xiāng)村地區(qū),農(nóng)人喂雞時仍然會這樣呼喚。

圖片

古人叫你少吃點

口不僅能發(fā)聲,還可飲食知味。有趣的是,表示飲食的“吃喝”二字,又都跟發(fā)聲說話有點關(guān)系:“吃”本義是說話不順溜,即“口吃”,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周昌,據(jù)《漢書》記載“為人吃”,就是說話結(jié)巴。

表示進(jìn)食的吃,則由繁體“喫”簡化而來?!昂取币灿邪l(fā)聲和飲食兩方面的意思,既可以指大聲呼喝,又可以指飲用流體。

吃喝的動作還有細(xì)分:將食物含在嘴里品嘗味道,稱為“咀”,用牙齒咬碎研磨稱為“嚼”,若帶有吸的動作,則為“吮”“嘬”。古人飲酒,也因場合而講究不同方式,有時需要“啐(cuì)”,即喝下去,有時只需“嚌(jì)”,即吸到牙齒,淺嘗輒止?,F(xiàn)代呢,喝酒也有了新的表達(dá)方式:

圖片

吃喝自然要去感受食物的滋味。“味”是個簡單的形聲字,口表義、未表音?!兜赖陆?jīng)》說“五味使人口爽”,是講各種味道吃得多了,會讓人味覺喪失。

有時候,口中既不發(fā)聲、也不飲食嘗味,只是吐一口氣,這可以用“吹”表示。吹字甲骨文寫作:

圖片左為張嘴的人形,右為口,強調(diào)了用嘴吐氣。它的近義詞還有“噫”,《說文》解釋“飽食息也”,是加了“吃飽”這個前提的吐氣?!肚f子·齊物論》道:“大塊噫氣,其名為風(fēng)?!?/p>

這樣說來,風(fēng)其實就是大自然在打飽嗝,那沙塵暴豈不是大自然在吐痰?

撰文 | 宰予

微信編輯 | 謝爽

本文原載于《博物》雜志2019年5月刊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fù)【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fù)【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fù)【研學(xué)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xué)營
回復(fù)【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fù)【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fù)【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fù)【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fù)【觀鳥知識】,學(xué)習(xí)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fù)【博物學(xué)院】,了解更多博物學(xué)院活動詳情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rèn)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rèn)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xué)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