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故事:地球的外衣——大氣
發(fā)布時間:2021-04-12
瀏覽次數(shù):1699
科普故事:地球的外衣——大氣
圖片來源:原創(chuàng)

開開陪著心心搭積木,電視中正在播放關于臭氧的科普節(jié)目?!案绺纾袅说难鯕馕肷眢w里不會生病嗎?”心心好奇地問。
“哈哈,臭氧可不是臭了的氧氣,它是一種帶有魚腥味的淡藍色氣體。大氣中的臭氧可以吸收太陽光中對人體有害的光線,避免有害光線傷害到我們,起到保護作用?!遍_開解釋道。
“原來是這樣呀!”心心點頭表示了解。
“臭氧層只是地球大氣的一部分,地球大氣就像一張必不可少的毯子,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舒適的溫度,保護地球及其生命不受到輻射傷害?!眿寢尪酥吡诉^來。
“媽媽,您能給我們講講大氣的層次結(jié)構嗎?”開開問道。



圖片來源:原創(chuàng)(數(shù)據(jù)來源—《兒童太空大百科》)
“當然可以呀!”媽媽坐到開開心心身邊說道,“地球大氣由各種氣體,主要是氮氣與氧氣,水和灰塵混合而成,大約有500千米厚,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逸層,五部分。這五部分逐級遞增,向太空延伸?!?/span>
“咦,怎么沒有臭氧層?”心心詫異道。
“那心心就帶著問題聽媽媽講吧!”媽媽點了下心心的小鼻尖,繼續(xù)道,“距地表最近的叫做對流層,因空氣中存在強烈對流運動而得名。對流層兩極地區(qū)厚約8千米,而赤道地區(qū)可增至18千米,這里集中了整個大氣層質(zhì)量的3/4和幾乎全部水汽?!?/span>
“為什么空氣會產(chǎn)生對流運動呢?”開開問道。
“首先太陽光照到地面上,先將地面加熱,再由地面將熱能傳給大氣,因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低處暖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而高處冷空氣冷縮下降,從而產(chǎn)生高低空氣對流現(xiàn)象?!眿寢尳忉尩溃斑@樣的氣體對流促進了熱量和水分傳輸,便形成了云、雨、雪等天氣現(xiàn)象?!?/span>
“原來云雨雪都來自對流層呀!”心心笑道。
“沒錯。對流層與自然界和人類關系最為密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從對流層頂?shù)?span style="box-sizing:border-box;padding:0px;border:0px;vertical-align:baseline;outline:none;list-style:none;text-indent:2em;">50千米的高空叫做平流層,顧名思義,該區(qū)域氣流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相對平穩(wěn)?!眿寢屝Φ溃芭c高度增加氣溫下降不同,在大約20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顯著升高!”

“咦,為什么?”開開不解道,“不是越高溫度越低嗎?”
“因為那里含有大量臭氧呀!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從而使溫度升高。”媽媽回答道。
心心若有所思,“哦~原來臭氧層‘藏’在了平流層里呀!”
“沒錯,臭氧層位于平流層內(nèi),可阻止太陽的有害紫外線照射地球?!眿寢岦c點頭,“而從50千米至90千米處的大氣區(qū)域叫中間層,也是大氣層最冷區(qū)域,溫度為-100℃?!?/span>
“好冷呀!”開開和心心異口同聲道。
“而90千米至500千米的大氣區(qū)域叫熱層,波長小于0.175微米的太陽紫外輻射都被該層大氣吸收,因此該區(qū)域,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太陽的X射線可將其加熱到1000℃呢!”媽媽繼續(xù)介紹道。
“哎呀,融化啦!”心心感慨道。
“哈哈,熱層再往外便是外逸層,因距離地表較遠,受到引力較小,高速運動的粒子擺脫引力束縛,不斷外逸到星際空間中,形成了無明顯邊際的最外層大氣。”媽媽說道,“這便是保護著我們的地球大氣的結(jié)構分層?!?/span>


【知識卡】地球的外衣——大氣
地球大氣由各種氣體(主要是氮氣和氧氣),水和灰塵混合而成,厚約500千米,向太空不斷延伸,漸變稀薄,并不存在真正的邊界。地球大氣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逸層,五部分。其中對流層中空氣存在強烈的對流運動,形成云、雨、雪等復雜的天氣現(xiàn)象,與地表自然界和人類關系最為密切。此外,與人類也存在密切關系的臭氧層位于平流層中。
大氣如同一張必不可少的毯子保護著地球上的生命,為其提供舒適的溫度,防止地面受到輻射傷害。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