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科普:宇宙中存在可以誕生生命的物質成分嗎?
發(fā)布時間:2020-12-21
瀏覽次數(shù):1067
音頻科普:宇宙中存在可以誕生生命的物質成分嗎?

在2016年1月的3天時間里,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了一系列彗星分裂照片,由冰和灰塵組成的25塊碎片正在以成人步行速度離開彗星。這顆大約45億歲的彗星,名字叫做332P/Ikeya-Murakami彗星,或稱為332P彗星,也許因為轉速太快,才甩出表面物質。碎片形成了一個長3000英里的尾巴。這顆彗星距離地球6700萬英里。這一發(fā)現(xiàn)發(fā)表在《天體物理學報通信》(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觀測揭示了彗星在接近太陽時的狂暴表現(xiàn)。首席研究員、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戴維·杰維特(David Jewitt)介紹說:“我們一直知道彗星有時會分裂,但不知道為什么分裂以及怎樣分裂。因為彗星不僅分裂起來很快,而且沒有任何征兆,所以一直沒機會獲得有用數(shù)據(jù)。這次哈勃空間望遠鏡的高清晰度照片,使我們不僅看到小碎片,而且跟蹤了它們每天變化,從而能夠獲得很完備的測量數(shù)據(jù),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哈勃空間望遠鏡曾在2006年拍攝到彗星73P分裂的照片,碎片超過60個,照片也很清晰,但觀測時間不長,沒有拍到分裂彗星如何隨時間發(fā)生變化?!?/p>

??

彗星來自于哪里呢?

長周期彗星來自于奧爾特云(Oort Cloud)。短周期彗星來自于柯伊伯帶(Kuiper Belt)。

丹麥天文學家奧爾特(Jan Oort)指出,在冥王星軌道之外的遙遠的太陽系空間,存在著幾萬億顆彗星和其他大量太陽系誕生時的遺留物。這個在太陽系外圍,呈球形,包裹著太陽系的彗星倉庫被稱為奧爾特云。距離太陽3000AU-10萬AU。

130多萬年后,夜空中將出現(xiàn)一顆十分明亮、顏色發(fā)黃的星。雖然現(xiàn)在我們用肉眼還看不到它,但到時候它的亮度將是天狼星的2倍,甚至超過火星和木星的亮度。觀星愛好者可能很喜歡它,但它會給我們地球帶來麻煩。

這顆星的名字叫做格利澤?710,天文學家懷疑它將穿過奧爾特云。格利澤?710將推擠彗星,使彗星脫離原來穩(wěn)定的軌道向地球撞來。

柯伊伯帶在海王星軌道之外,距離太陽大約30-100AU,呈盤狀,里面充滿了由冰、巖石和灰塵構成的天體。有時候,在巨大行星引力的作用下,有的天體的軌道發(fā)生變化,進入內太陽系,成為彗星。

??

雖然在奧爾特云中的天體距離太陽比柯伊伯帶中的天體遠很多,但剛形成時,它們位于大行星附近。只不過后來,被大行星的引力拋向了遠離太陽的太陽系邊緣,而柯伊伯帶中的天體形成后,沒受到大行星引力的影響,一直沒改變位置。?(NASA, 2001)?

冥王星就處于柯伊伯帶中。屬于柯伊伯帶天體。

??

2017年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在一顆距離地球170光年的白矮星上可能擁有生命組成成分。這顆白矮星位于牧夫座,它的大氣中含有豐富的碳和氮,甚至還包含水的成分。研究者認為,這顆恒星周圍的行星系統(tǒng)可能與我們太陽系十分相像,意味著宇宙中誕生生命的組成成分不是那么稀有。

這顆恒星叫做WD 1425+540,研究人員在2008年用凱克望遠鏡,在2014年用凱克望遠鏡和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了它,分析了大氣組成成分,結果發(fā)現(xiàn)圍繞它運行的一顆小行星的軌道發(fā)生了變化。該小行星的組成成分與哈雷彗星相似,但質量是哈雷彗星的10萬倍,含水量是哈雷彗星的2倍??赡苁艿搅硪活w行星的引力作用,這顆小行星靠近了恒星,結果被恒星引力撕裂,一部分進入恒星大氣,另一部分圍繞恒星運行,形成像土星那樣的光環(huán),但最終還是會融入恒星。它們?yōu)楹阈菐嫵缮脑亍?/p>

由此,在太陽系之外發(fā)現(xiàn)了像太陽系所擁有的柯伊伯帶天體,同樣含有豐富的水、氮和碳。如果地球上的水、氮和碳是來自于此類天體的撞擊,那么其他巖石行星也能通過相同方式獲得水、氮和碳,這些組成生命的物質成分。

彗星探測項目將幫助科學家進一步研究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的過程,探究地球生命生成的奧秘。但可以肯定,彗星上沒有我們要尋找的智慧生命。

?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