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ixabay
我們都知道,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zhì)激素,參與調(diào)節(jié)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控制血糖平衡,可促使肝臟、骨骼肌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zhuǎn)化為糖原。一旦身體里缺乏有效的胰島素,那么血糖會升高,嚴重會患有糖尿病。
為此,人們一直致力于尋找一種胰島素似的特效藥。
胰島素治療已經(jīng)誕生了近100年。
1921年,弗雷德里克·班?。‵rederick Banting)與約翰·麥克勞德(John Macleod)首次成功提取到了胰島素,不同種族哺乳動物的胰島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和結(jié)構(gòu)其實稍有差異,但仍然可以用來治療,我國最先合成的是牛胰島素,但其實豬胰島素與人的最為接近。動物胰島素是最早應用于糖尿病治療的胰島素注射制劑,但因為這些許的不同,依然容易發(fā)生免疫反應,比如過敏反應,并且由于其免疫原性高,容易出現(xiàn)胰島素耐藥性。
隨后,生物技術(shù)的革命也帶來了胰島素的革命。
在20世紀80年代,我們有了第二代胰島素:人們通過基因工程制造出高純度的合成人胰島素,其結(jié)構(gòu)和人體自身份泌的胰島素一樣。但是,這種胰島素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必須要提前注射,而且夜里仍然有低血糖的風險。
基因工程 圖源:pixabay
20世紀90年代末,科學家進一步研究了人胰島素的結(jié)構(gòu)和成分,重新修飾了肽鏈:同樣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改變胰島素肽鏈上某些部位的氨基酸組合;改變等電點;增加六聚體強度;以鈷離子替代鋅離子;在分子中增加脂肪酸鏈,加大與白蛋白的結(jié)合。這種新型胰島素可以進餐時服用,因而這個第三代胰島素也被稱為速效胰島素。
盡管如此,胰島素仍然不盡人意。胰島素需要皮下注射,輕則每天注射一次,重則每天注射三次。
那么,胰島素為什么不能口服呢?
就像開篇提到的那樣,胰島素屬于蛋白類藥物,一經(jīng)口服后,我們的腸道內(nèi)消化酶就會將其分解,當作當作蛋白質(zhì)營養(yǎng)物質(zhì)吸收,無法起到降血糖的作用。以往的研究者為了克服這一缺陷,設計了滲透增強劑、納米顆粒膠囊和黏液粘附補丁等方法,然而,它們效果始終比不上注射給藥。
現(xiàn)在,這個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腔內(nèi)展開微針注射器 圖源:文獻[2]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10月,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成功設計出了一種新型口服藥物膠囊。
雖然說是膠囊,但其實它更接近一種注射器。研究人員將其稱為腔內(nèi)展開微針注射器。顧名思義,就是這種膠囊其實包含了一個微型的針頭,里面裝載了胰島素。當它被吞服并到達小腸時,膠囊就會在腸內(nèi)溶解,而載藥的注射器就會被快速插入小腸組織中,釋放藥物以進入血液。
首先,這種膠囊比較特殊。
膠囊一般在胃部就會被分解,但小腸壁更適合藥物的吸收。為了讓藥物可以安全抵達小腸,研究人員在膠囊表面涂了一種聚合物,這種聚合物可以抵抗得住胃酸環(huán)境也就是PH約為1.5-3.5的酸性值期間,而當膠囊到達小腸后,小腸的PH約為6,這種涂層會被分解,膠囊從而破裂。
膠囊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也很復雜。
這些膠囊直徑9毫米,長度30mm,降解后會支開3支降解臂,每一支上面都有多個1毫米長的微型注射器,它們會刺入小腸組織的最外層,隨后針頭也會溶解,使藥物釋放出來。
研究人員還考慮到,這些支開的降解臂會阻塞小腸,因而這些用完的“手臂”也會被降解。
“膠囊”設備 圖源:文獻[1]
研究人員用與人體相似的豬做了實驗。
他們將這些膠囊放入豬的體內(nèi)空腸中,25分鐘后,他們觀察到胰島素濃度達到峰值,并伴隨低血糖發(fā)生——也就是說這些膠囊成功分解并向豬注射了胰島素。
與我們之前的皮下注射相比,這種體內(nèi)注射的方式吸收更快。
更可喜的是,豬沒有產(chǎn)生藥后的不良反應。它們成功將降解臂排出體外,并且服用一周后,豬的生活依舊,依然開開心心吃嘛嘛香。
事實上,這些年來胰島素的服藥方案一直在不斷創(chuàng)新??诜葝u素已經(jīng)成為了研發(fā)人員不斷探索的趨勢,相信不久以后,糖尿病患者就可以用上這種更便捷高效的特效藥。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