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起源
我是一塊石頭,一塊太空的石頭。或者說,我更像一塊“臟雪球”,由松散的冰、塵埃和小巖石組成。
我不知道在我在太空中漂浮了多久,當我出生時,我便身處于這無限寂靜的宇宙。
這里有很多我的同類,大概有萬億顆,我們一起組成了一個整體——我們姑且稱為奧爾特云(Oort cloud)。奧爾特云由一個球形外層和一個盤形內(nèi)層(希爾斯云,Hills cloud)組成,包圍著一個閃亮的恒星——太陽,我們是這個恒星系的邊緣。
作為一個星系的“界碑”是一件很枯燥無味的事情,這里的一切都離得很遠,離我們的同類很遠,離我們包圍的恒星很遠——它甚至都算不上這里最明亮的星星。那顆遠處不斷閃爍的亮點那么微小,卻有足夠的力量能拉扯住我們所有的同類。
但這種力量畢竟已經(jīng)很微弱了,我們小心翼翼地保持著脆弱的平衡,以354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緩慢地移動著,盡量不讓自己被拋離軌道。
事實上,這種事情偶爾會發(fā)生,路過的恒星有時候會打破我們脆弱的軌道平衡,把我們排向更深遠的太空,或是掉進我們“保護”的恒星。
02
啟航
其他的宇宙也是這般浩渺、寂寥嗎?這個問題我思考了一萬年。算起來我已經(jīng)在宇宙中漫游了無數(shù)光年,眼前的景象卻一成不變。遠處的恒星依舊閃爍著微弱的的光芒,偶爾的震動意味著同類的離去,奧爾特云的盤形內(nèi)層會送來新的伙伴。這些景象我看過了億萬年。宇宙,有些枯燥。
但是,今天有些不一樣。比鄰星……,似乎看上去比平時要大?;蛘哒f,4.22年前的比鄰星,離我們很近。光和引力波同時到來,驅(qū)使著我的身體不斷顫動。
終于要來了么?這一天我幻想了無數(shù)遍。
億萬年軌道的變化讓我從星帶中間慢慢移動到了星帶邊緣。
我早已預知自己即將到來的命運。
引力的變化讓我偏離了原來的軌道,新的軌道儼然指向太陽系內(nèi)部。新的征途開始了。我,成了一顆彗星。
03
柯伊伯帶
這一切比我想象中的漫長。太陽看上去依舊那么小。似乎一點都沒變大。
希爾斯云中的小天體飛速往后方掠去,提醒著我確實在向太陽靠近。年輕的石頭們好奇地看著我,似乎在想為什么我跟他們不一樣,而更多的同類早已見慣不慣。遨游了近十萬個天文單位的距離,除了那遙遙一瞥的塞德娜(Sedna)——一個寒冷遙遠的天體,沒有其他什么能引起我得注意。
而現(xiàn)在,周圍終于有了一些變化。天體逐漸密集,我來到了一塊圓盤狀的小天體聚集區(qū)域——柯伊伯帶。
這里的天體在很大程度上由冷凍的揮發(fā)成分組成,如甲烷、氨和水,也有一些包含金屬和巖石。這里布滿著直徑從數(shù)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微行星,分布范圍大約有25個天文單位,相比我之前走過的路程,實在算不了什么。然而,我在這里看到了我的同類,它們從天體帶中脫離出來,重新奔向了宇宙。我也認識了這里的第一個朋友,哈雷。我們一起度過了一段旅途,他跟我講了冥王星被人類排除出太陽系行星的故事。“人類?”,我有些疑惑。“就是太陽系第三顆行星上的生物?!惫渍f,“你看這是他們發(fā)明的小玩意,用來觀察我們的,似乎叫做新地平線號(New Horizons)。”
新地平線號,我似乎在路途中見過類似的東西,不過它的名字是旅行者一號(Voyager 1)。
人類,有點意思。
04
?行星
新的事物慢慢變多,節(jié)奏似乎加快了。聽過了冥王星的故事,我了解到前方即將要遇到的行星。海王星密度很大,幾次差點改變我的軌道。這顆藍色的星球有著太陽系最強烈的風,平均而言是太陽系最冷的地區(qū)之一天王星是太陽系內(nèi)大氣層最冷的行星,由冰和巖石所構(gòu)成。天王星的自轉(zhuǎn)軸幾乎躺在公轉(zhuǎn)太陽的軌道平面上,以致于看上去很慵懶。
土星有一個巨大的環(huán),由冰的微粒和較少數(shù)的巖石殘骸以及塵土組成。它的衛(wèi)星可能是我見過最多的,最大的衛(wèi)星土衛(wèi)六甚至有明顯的大氣層。
也是在這里,我再次看到了人類發(fā)射的飛行器,土衛(wèi)六上的惠更斯號和土星上的卡西尼號殘骸。
再往前走不遠處,一顆巨大的行星引入眼簾,木星沒有可以明確界定的固體表面,外觀呈現(xiàn)扁球體,赤道附近的大紅斑是湍流和風暴形成的,看上去有點嚇人。
木星上同樣有一個探測器的殘骸——伽利略號(Galileo),讓我驚喜的是,有一個太空探測器朱諾號(Juno)正圍繞著木星工作。人類,真是越來越讓我好奇了。
05
小行星帶
前方的路似乎不太好走了,密集的小天體讓我有了一種回到奧爾特云的錯覺。不過這些小行星更多是由金屬和巖石組成,它們繞太陽公轉(zhuǎn)的軌道,持續(xù)地受到木星的攝動,形成了與木星的軌道共振。
雖然小行星帶是群聚之處,這里仍是非常的空曠。如果不是刻意的選定一個目標飛近,在穿越小行星帶時,在廣漠的太空中大概仍會一無所見。這大概也是人類探測器能輕易穿過的原因吧。
火星,這大概是我見到地球前遇到的最后一顆行星了。橘紅色的地表廣泛分布著氧化鐵,沙丘、礫石遍布。南半球的隕石坑總給我一種不好的預感。就要見到地球了吧,按照哈雷說的。
06
文明
除了恒星之外,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初期,月亮大概是最明顯的星體吧。皎潔的光輝能勾起人類對太空的幻想——對我除外,月球上大大小小的隕石坑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有很多同類在這里隕落。我得小心些。
再往前走走吧。繞過月球,一顆藍色的星球冒了出來。人類,終于要見到了。
越來越多的探測器,或者說,人造衛(wèi)星,圍繞著這顆表面聚居著大量生物的星球。這些衛(wèi)星看上去,美麗,又脆弱。人類也是。人類實在太好辨認了,他們建造了大量的城市。微小的生物建筑比他們的身體龐大多倍的高樓大廈,創(chuàng)造璀璨的文明,憑借簡單的化學燃料進入太空探索,實在是不可思議。
這時,我觀察到一塊大陸的山區(qū)腹地里,一枚火箭靜靜佇立等待發(fā)射,一群人類正圍繞著研究一道細小的裂紋。經(jīng)常長時間的配件更換和隱患排查,這枚火箭終于再次準備好。伴著山呼海嘯般的巨響,騰空而起的火箭拖曳著耀眼的尾焰,托舉著一顆衛(wèi)星飛向太空。約30分鐘后,它順利進入軌道,與其他衛(wèi)星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
07
歸宿
我努力減緩自己的速度,只想再多看看這些神奇的人類。我看到有人在深山勞作,有人在高樓大廈中對著一塊小屏幕敲打桌面,有人在朝我雙樹合十,嘴里念念有詞,有人在用長長的棍子觀察我。等等,為什么人類在看我。我終于察覺到不對勁。我的速度太慢了,被地球引力捕捉到了。周圍沒有可以幫助我脫離引力范圍的東西了,數(shù)次掙扎無果后,我放棄了。也許這也是一個好的歸宿吧。在太空中遨游億萬年后。
我的身體越來越熱,我的表面在融化,在燒蝕。地面越來越近。高速讓我在氣流中被壓出淺層凹陷。融化的表面層凝固成薄薄的熔殼。
地球上的建筑在我眼中越來越大。我會不會像月球上的隕石一樣,砸出一個巨大的坑。我開始害怕分解,我拼命分解自己。
我變成了一個火球。不能呼吸,我覺得自己的肺快炸了——如果我有肺的話。高溫和高壓讓我體內(nèi)的冰蒸發(fā)殆盡,石質(zhì)部分也碎裂大半。我不斷地被瓦解,體積變得越來越小。更要命的是,我要墜落到地面了。我仿佛能看到這片荒漠里的小生物在瘋狂向四周逃竄,實在抱歉啊,不是故意打擾你們。
在隆隆的聲爆和強閃光中,我閉上了眼睛……
08
新的歷程
我死了么?我睜開眼睛,一道強光照射著我?!岸鳎粔K隕石,品相不錯。”我被握在一個絡(luò)腮胡人類手中,圓圓的鏡片將他的眼睛放的很大。我幸存了下來,由一顆彗星變成一顆隕石,由原來的數(shù)百噸變成現(xiàn)在的數(shù)千克。
我被送到了博物館,在這里我遇到了很多同類,也知道我們被人類大致分為三種:石隕石、鐵隕石和石鐵隕石。也知道了我們之中幾個鼎鼎有名的大佬:吉林隕石、霍巴隕鐵和威拉姆特隕石等。每一天都有很多人類來參觀我們。隔著玻璃,我也在觀察他們。你們好,我來自奧爾特云,這是一段很長很長的旅途……
PS:這是一篇類似科幻文的科普文~,從一個來自奧爾特云的隕石第一視角來寫的,這塊隕石是虛構(gòu)的,沒有以哪一塊真實隕石為參考。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