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科普:為啥我看到的星云是黑白的,他們P出來卻是彩色的?
來源:果殼
發(fā)布時間:2020-07-08
瀏覽次數(shù):6412

船底座星云,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這張照片展現(xiàn)了其中恒星誕生的驚人細節(jié)|NASA

大家都見過NASA發(fā)布的絢麗的星云照,它們往往有著豐富的細節(jié)和多彩的顏色,每次一發(fā)布就會成為熱門桌面圖片。但實際上,即便借助大口徑望遠鏡,我們用肉眼也看不到這些絢麗的星云星系,只能看到灰不溜秋的一小團。

左圖為模擬的人眼看到的獵戶座大星云|作者拍攝

右圖為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獵戶座大星云|NASA

那么問題來了,NASA騙人了嗎?這些夢幻的照片是NASA“P”的嗎?那些深深鑲嵌在宇宙中的天體,到底是什么顏色?

哈勃拍攝的M104草帽星系|NASA

真的假的?

1深空天體到底有沒有顏色?

有。

天文領(lǐng)域?qū)Α邦伾庇泻芏喾N不同的定義,本文所使用的“顏色”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紅、綠、藍等概念。

大部分深空照片的拍攝對象都是三類天體:星云、星系和星團。星云就是宇宙里的一些氣體和塵埃;星團就是許多恒星的聚集體;星系則是恒星、星云、星團和暗物質(zhì)等等等等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深空天體都是有顏色的。

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是宇宙天體光線的主要來源之一。數(shù)不勝數(shù)的恒星會因溫度不同從而表現(xiàn)出由黃到藍的顏色,通常情況下,恒星的表面溫度越高,恒星的顏色就越偏藍,反之就越偏黃。

而大部分星團和星系發(fā)出的光都是由包含其中的恒星的光組成的,是這些恒星的顏色之和。

有些星云中的氫原子被激發(fā)發(fā)出紅光,這些星云的主要顏色就會呈現(xiàn)出紅色。另一些星云會因為散射附近恒星的光從而顯現(xiàn)出藍色,就像我們的天空散射太陽光也顯現(xiàn)成藍色一樣。

哈勃拍攝的貓眼星云|NASA

2

為什么我看不見?

宇宙中的天體確實是絢麗多彩的。不過大部分天體是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哪怕我們把眼睛瞪得像銅鈴。

人眼之所以看不到深空天體的顏色,并不是因為它們沒有顏色,只是因為這些深空天體太過遙遠,且對我們來說太暗了。人眼負責(zé)感受色彩的視錐細胞,并不能有效識別暗弱物體的顏色。假如我們能將這些深空天體變亮幾千幾萬倍,那么我們通過人眼也能看到他們的色彩了。仔細回想一下,你半夜摸黑起夜的時候,能不能看清你們家家具的顏色呢?

大概用這個山魈意思意思吧|在家辦公的編輯在廁所里拍的果殼商店量子積木

3

那那些照片是?

至于那些絢麗多彩的深空天體照片,有很大一部分確實是真實的色彩,但也有一些是合成的、與人眼視覺不符的偽色。所謂“真實的色彩”,我們這里將它簡單定義為“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人眼看到的色彩”。盡管不同的照片可能在飽和度和色相上面有一些加工,但大致是符合人眼的視覺習(xí)慣的。

深空攝影照片的色彩主要有三種生成方式。我們可以利用單色濾鏡拍攝紅綠藍通道合成彩色照片,也可以利用彩色相機直接拍攝彩色照片。這兩種方法生成的顏色都是真實的顏色。第三種方式就是拍攝其他波段的信號來生成偽色,而偽色就不再是“真實的色彩”了。

當(dāng)然天文攝影師在進行照片的后期處理時也勢必會對圖像的對比度,飽和度等等進行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不過這些操作在日常的風(fēng)光攝影中也相當(dāng)常見,一張風(fēng)光原片和后期處理過的片子往往會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

左圖為原圖,右圖為經(jīng)過一定后期處理的圖片,這張照片拍攝了一種很常見的天象:日暈|編輯拍攝

給宇宙上色的3種方法

13個濾鏡拍3張照片,然后合成

先發(fā)一張我用這個方法拍的M20三葉星云的照片鎮(zhèn)樓。后文多次用到這個星云的照片來舉例,請記住它的樣子。

M20三葉星云,三葉星云位于人馬座,梅西耶編號是M20。它由發(fā)射星云和反射星云組合而成,因形狀像三片樹葉而得名。|作者拍攝

一般來說,專業(yè)天文臺使用的相機都是單色黑白相機,它們拍攝的深空天體照片是通過三個通道色彩合成的方式來體現(xiàn)天體顏色的。通過在單色相機前面加上特定的濾鏡,我們可以只讓特定顏色的光通過,只拍攝天體的紅光、綠光和藍光,得到紅(R)綠(G)藍(B)三個通道的3張照片,再用這3張單色照片合成1張彩色圖片。最后通過適當(dāng)?shù)陌灼胶獠襟E,一張彩色的深空天體照片就處理完成了。

從左到右依次是上面那張圖三葉星云的紅、綠和藍色通道。

2

1個像素拍1種顏色,然后靠猜

第二種方法比第一種方法更簡單粗暴,就是直接用普通的彩色相機拍攝。

有些人對上一種RGB通道合成的方式存在質(zhì)疑,認為這種合成的色彩并不能代表天體真實的色彩。但事實上我們普通的彩色單反相機、手機乃至人眼都是通過這種多通道合成的方式來生成彩色圖像的。

只不過我們的相機和手機并不需要像上文介紹的那樣,更換不同濾鏡拍攝三張照片。那是因為這些相機已經(jīng)在每一個像素表面都覆蓋了一片濾鏡,讓每一個像素只接收R、G、B其中一種顏色的光,這種濾鏡叫做“拜爾濾鏡”。這樣每個像素都擁有了其中一個通道的信息,而這個像素其他兩個通道的信息可以通過周圍像素的數(shù)據(jù)用插值的方法猜出來。

拜爾濾鏡示意圖,不同感光元件的拜爾濾鏡排列方式和透過曲線都不一樣,佳能相機通常是如圖所示的RGGB(紅綠綠藍),最新的華為手機則是RYYB(紅黃黃藍)|作者制作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用單反相機去拍攝一朵紅色的花,在花的部分只有表面覆蓋紅色濾鏡的像素能夠感受到光線,而它周圍表面覆蓋綠色和藍色濾鏡的像素都沒什么信息,因此聰明的相機就可以猜出這一片區(qū)域的顏色都是紅色。

從左到右分別是月季花的真實色彩、紅色通道和綠色通道。|原圖來自圖蟲創(chuàng)意,由編輯通道提取

不過畢竟是猜出來的,通過拜爾濾鏡算出的顏色是遠不如分別拍攝RGB三個通道后合成的顏色的。尤其是當(dāng)一顆星星在照片中只占一兩個像素大小的時候,猜色的準確度就大大降低了。

下面再次有請三葉星云閃亮登場。下面三張圖分別是我用第一種方法和第二種方法拍攝的三葉星云。你仔細品,顏色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真實的色彩。

左圖:利用天文臺相機RGB通道拍攝;右圖:普通彩色相機接上望遠鏡拍攝|作者拍攝

以上兩種方法其實本質(zhì)上沒有很大區(qū)別,都是通過只允許透過特定光的濾鏡拍攝。這種濾鏡叫做“寬帶濾鏡”,指的是能夠透過一定范圍波長的光線的濾鏡,通過范圍一般在幾百納米。

3

這回這個是假的

我們能夠通過紅綠藍通道合成來體現(xiàn)天體真實的顏色。不過針對前文對“真實的顏色”的定義,有些深空天體的照片顏色并不是天體真實的顏色,而是偽色。

比如哈勃望遠鏡拍攝的這張著名的《創(chuàng)生之柱》,用的就是偽色。它拍攝的是M16鷹狀星云。將硫原子發(fā)出的[SII]發(fā)射線(671納米)當(dāng)作紅色,氫原子發(fā)出的Hα發(fā)射線(656納米)當(dāng)作綠色,氧原子發(fā)出的[OIII]發(fā)射線(500納米)當(dāng)作藍色——雖然它們用肉眼看起來其實是紅、紅、綠——來合成照片,就得到了一張全新的照片。

M16鷹狀星云《創(chuàng)生之柱》|NASA

偽色雖并不能反映天體真實的顏色,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體不同物質(zhì)的分布,遠遠比真實的色彩更清晰。

左圖為玫瑰星云真實的顏色,右圖為利用窄帶濾鏡拍攝的哈勃色玫瑰星云。|作者拍攝

除了電磁波可見光波段的圖像以外,這種偽色方法還廣泛用于電磁波的其他波段,比如X射線、紅外和射電波段。這張編號為NGC5128的星爆星系就結(jié)合了可見光、X射線以及射電波段數(shù)據(jù)。圖中的噴流部分并不是可見光,而是X射線和射電波段的信號。像這樣只能透過特定波長的信號的濾鏡叫做“窄帶濾鏡”,一般將帶寬限制在10納米以內(nèi)。

NGC5128星爆星系|www.eso.org

如果有小伙伴想要自己利用NASA的數(shù)據(jù)去制作一張圖片,那么可以訪問Hubble Lagacy Archive(https://hla.stsci.edu/)的網(wǎng)站去下載原始數(shù)據(jù),事實上NASA發(fā)布的很多圖片都是由愛好者自己處理制作的,有些圖片比專業(yè)天文學(xué)家制作的還要高明。

雖然我們的肉眼看不到太空深處那些絢麗的色彩,但我們一直在想方設(shè)法捕捉宇宙中那些微弱的光。千百萬光年以外的洪荒宇宙,就在地球上一個個渺小卻充滿好奇心的你我面前。

作者:馬門溪龍飼養(yǎng)員

編輯:小笛、Luna

審核:Steed


文章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侵聯(lián)刪。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fù)【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fù)【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fù)【研學(xué)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xué)營
回復(fù)【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fù)【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fù)【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fù)【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fù)【觀鳥知識】,學(xué)習(xí)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xué)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