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給家里長輩做科普咋就這么難?
12月17日,中國科協(xié)在北京舉辦了“典贊·2019科普中國”活動,現(xiàn)場發(fā)布了多項科技領域評選結果,廣受關注的
2019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也新鮮出爐。盡管辟謠得都麻木了,可和健康有關的“偽科學”始終是流言的主角。有人苦笑,
做科普最難的是什么——給家人做科普!
你瞧,微信家庭群更新了——媽媽發(fā)來一條“饑餓能‘餓死’腫瘤,延緩衰老”;爸爸轉發(fā)“電子煙無毒無害,是戒煙的利器”,用所謂的專家解讀來給自己抽電子煙“撐腰”……
你若告訴他們這是假的,他們一定回懟你:“專家說的怎么會錯!”甚至有人發(fā)出感嘆:
新世紀的不孝有三,辟謠為大。每月,由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和上??萍紓鞑W會等聯(lián)合發(fā)布“每月科學流言榜”,令不少披著科學外衣的流言現(xiàn)了原形,可為啥長輩仍然頻頻中招呢?
?
1
科學研究:老年人更易上當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子刊在今年的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
65歲以上老年人是轉發(fā)假新聞的主力,他們分享假新聞的數(shù)量是18歲至29歲人群的近7倍。研究人員推測,可能老年人接觸網(wǎng)絡時間較晚,缺乏相關的媒介素養(yǎng),而且年歲過高或導致認知能力下降,更容易被假新聞蒙蔽。
?
國內又何嘗不是這種情況呢?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即便和兒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一天和孩子們也說不上幾句話。這份
老年人內心深處的孤獨讓他們渴望能跟上社會的節(jié)奏。這時,網(wǎng)絡謠言們向他們“招手”,兩者一拍即合,“銀發(fā)低頭族”不自覺就成了流言的“二傳手”。
“
家里長輩為什么總是相信別人?”科信食品與營養(yǎng)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聯(lián)合辟謠平臺專家委員會成員阮光鋒在《我是科學家》演講中總結了四點:謠言總是比真相更吸引人、對未知的人和事更容易抱幻想、家庭尊嚴比真相更重要以及更愿意相信符合自己認知的說法。
“
在網(wǎng)上制造科學流言的人是受商業(yè)利益驅動的,他們比科普工作者更愿意研究老人的心理?!敝袊茖W院上海分院科普負責人告訴記者。再細看,隨著年紀越大、身體狀況欠佳,對疾病的焦慮讓長輩們產(chǎn)生了“寧可信其有”的心理。他們傳播的大部分虛假信息,都是和健康養(yǎng)生相關的——這廂來一個“低鹽飲食不健康”,那廂回一篇“長期服用降壓藥致死”。在他們看來,反正跟著做也沒啥壞處,不如就信了吧。
2
用家人接受的方式科普
“事實上,目前的科學流言多用夸張、驚悚的語言吸引老年人。文中的事例沒根據(jù)、論述不嚴謹,結論也不科學?!敝锌圃荷虾7衷簩<冶硎?,“很多老年人以為看明白了,可實際上自己也沒搞懂?!?br>
現(xiàn)實情況并不樂觀——
家庭群幾乎是偽科學的“博物館”,你告訴他們這是流言,他們往往甩出一句“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就算是回應了。長此以往,小輩也漸漸沒了耐心。
?
阮光鋒建議,要用家人愿意接受的方式科普,比如得會用老人喜歡的表情包,科普的時候,盡量先說點好話讓他們愿意看?!昂芏嗳瞬桓以诩彝ト豪锩婵破?,但是你一定要堅持,因為如果你的家人看到你經(jīng)常去發(fā)一些科普信息,他們會慢慢接受你的立場?!彼€給出了兩條“家庭科普”建議:多關愛、找盟友。
也有專家指出,需要教會老年人一些辨別真假信息的“小常識”:例如
標題聳人聽聞的就別打開看了。
不過,要想改變老年人易受科學流言影響的現(xiàn)狀,也絕非易事。對此,專家呼吁,
年輕人自身要加強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爸行W有關科學的課,目前多數(shù)聚焦技術,應該加強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的教學。希望通過下一代科學素養(yǎng)的建立,逐漸扭轉現(xiàn)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