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白頭翁是否真的少白頭?
作者:KOMO
發(fā)布時間:2019-12-19
瀏覽次數:3456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bái tóu bēi
白頭鵯
中文學名:白頭鵯
拉丁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英文名:Chinese Bulbul??Light-vented Bulbul
別稱:白頭翁、白頭婆
關于白頭鵯的兩個英文名稱,一般都是?Light-vented Bulbul,至于Chinese Bulbul這個名稱,我最開始以為是因為是中國特有種或者說是指名亞種是分布在中國,才會叫做中國鵯,為此我特意查了很多資料,發(fā)現百科上的說法是不對的,白頭鵯不是中國特有種,除了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日本、韓國、越南等多個東亞國家或地區(qū)也是有分布的,而且指名亞種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也不單止分布在我國,所以對于Chinese Bulbul這個說法,是不是因為命名的人Gmelin1789年)發(fā)現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很常見,所以才叫做中國鵯的呢?不過這也說明白頭鵯真的很常見,它和之前介紹過的麻雀、繡眼鳥合稱為“城市三寶”,可見其分布范圍之廣,遇見率之高。
?
白頭鵯一共有4個亞種,除了白頭鵯琉球亞種(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orii)分布于琉球群島之外,其他3種在我國均有分布。
?
其標志性的特征是它們的“少白頭”。白頭鵯體長約1722厘米,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兩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huán)。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環(huán)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均極為醒目,老鳥的枕羽(后頭部)更潔白,所以又叫“白頭翁”。背和腰羽大部為灰綠色,翼和尾部稍帶黃綠色,頦,喉部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顯的寬闊胸帶,腹部白色或灰白色,雜以黃綠色條紋,上體褐灰或橄欖灰色、具黃綠色羽緣,使上體形成不明顯的暗色縱紋。尾和兩翅暗褐色具黃綠色羽緣。虹膜褐色,嘴黑色,腳亦為黑色。幼鳥頭灰褐色,背橄欖色,胸部淺灰褐色,腹部及尾下復羽灰白。
?
白頭鵯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qū)的灌叢、草地、有零星樹木的疏林荒坡、果園、村落、農田地邊灌叢、次生林和竹林,也見于山腳和低山地區(qū)的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及其林緣地帶。常成群出現在平原區(qū)灌木叢,丘陵樹林地帶,以及校園,公園,庭院,行道中的各種高高的電線與樹上。
?
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樹上活動,性活潑,不甚怕人,常在樹枝間跳躍,或飛翔于相鄰樹木間,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善鳴叫,鳴聲婉轉多變。主要為留鳥,一般不遷徙。
?
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以果樹的漿果和種子為主食,并時常飛入果園偷吃果實,偶爾啄食昆蟲。
?
喜歡將巢筑在相思樹或榕樹上,在都市中常見以枯草或芒草穗筑碗形巢于陽臺花木、樹叢盆栽之中, 每年春天3月到8月是白頭的繁殖期,這段期間,如果見到一只白頭單獨站在突出的枝頭或是樹頂上高聲鳴叫,過不了多久,另一只白頭飛過來,兩只鳥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們在互唱情歌了。繁殖期每一對白頭會建立它們的領域,其范圍面積小,巢通常筑在離地面不高的雜木林或樹叢上,雌、雄鳥共同育雛,通常一季繁殖12次,一窩產34枚蛋,繁殖季節(jié)幾乎全以昆蟲為食。幼鳥需要經過大約兩個星期的孵化才能破殼而出,再經過大約兩個星期的喂食,就可以出巢。
?
白頭鵯是我國三有保護動物,并且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因其在我國分布范圍廣,很多學者喜歡拿白頭鵯做研究,研究它們的繁殖,研究城市對它們的影響,我記得還有一篇文章曾經研究過南北不同的白頭鵯種群的叫聲變化,據說是每個地方因為環(huán)境氣候等的不同,叫聲也是不同的,有點類似于我們的各地方方言,感興趣的可以搜出來看一下哦。
?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