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科普:核磁共振預測兒童自閉癥
發(fā)布時間:2020-06-26
瀏覽次數(shù):2826
音頻科普:核磁共振預測兒童自閉癥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科學播報》,今天我們講一講核磁共振。
????想必很多朋友都有過在醫(yī)院檢查時,做核磁共振成像的經歷,相比X光和CT檢查,核磁共振輻射小、功能強,有著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因而發(fā)展迅猛。那么,核磁共振成像究竟采用了什么樣的原理呢?
核磁共振中的核指的是氫原子核。我們知道,人體大部分是由水構成的,而氫是水的組成元素,當我們進入檢測室的磁場中時,核磁共振儀通過發(fā)射特定的電磁波來改變檢測部位的氫原子旋轉排列方式,這會產生一種叫做共振的現(xiàn)象。由于不同的組織部位會產生不同的電磁波,經過計算機的處理,醫(yī)生就可以得知構成這一物體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jù)此可以繪制出人體內部的精確立體圖像。也就是說,核磁共振儀可以生動地描繪出我們人體內部的3D結構。近來,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核磁共振成像還可以用于預診自閉癥兒童。
這幾年,自閉癥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其實是一種因腦部發(fā)育障礙所導致的疾病?;剂俗蚤]癥的兒童會很難表達自己的情緒,無法與小伙伴甚至父母交流。而這種病狀,往往會持續(xù)到成年。因此,醫(yī)生和科學家都認為,如果發(fā)病早期可以發(fā)現(xiàn)患者,那么越早治療就會達到越好的治療效果。
早在2010年,美國猶他大學的一個團隊就想到了通過核磁共振腦功能成像,來檢測自閉癥兒童的左右腦不能傳輸信息的區(qū)域,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一些與運動技能、注意力、面孔識別及社交功能等相關的區(qū)域,自閉癥兒童的腦成像與普通人的腦功能成像有些不同。
就在去年,猶他大學的這群科學家們再度得到了一個可喜的發(fā)現(xiàn)。通過核磁共振掃描,可以預測自閉癥高風險兒童在?2 歲前是否會發(fā)展為自閉癥患者。在這個研究中,科學家們找來了一些自閉癥的高風險兒童和低風險兒童,掃描并分析了他們大腦的容量、表面積和皮層厚度。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一個兒童的腦體積過度增長,那么他/她很有可能會患自閉癥。
更好的檢測是為了更好的治療、更好的預防,希望我們大家都可以多關注自閉癥患者,也希望科學家可以更早地解決這一疾病難題。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