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射殺大猩猩,又使它復生
來源:科普中國
發(fā)布時間:2021-11-23
瀏覽次數(shù):2210

圖片

1896年,在今天的索馬里,阿克利(Carl Akeley)對著灌木叢中蠢蠢欲動的東西開了槍。

出乎他意料的是,一只30多公斤重的雌從灌木叢中躍出,一下子將來復槍撞飛,撲到他身上。萬幸(對豹來說,則是大不幸)阿克利被咬住的是右胳膊根,沒有傷及要害。情急之下,阿克利幾乎感覺不到疼痛。他躺在地上,左手抓住豹脖子,膝蓋頂著豹胸,一點點把它的嘴往下推,一直捋到右手的位置。最后他用右拳捅進豹的喉嚨,將它窒息。

圖片

幸運的阿克利和倒霉的豹子 | Wikimedia Commons

阿克利大戰(zhàn)豹子的奇聞,被普賴斯(Willard Price)寫進《哈爾羅杰》系列小說,在中國出名。但這個人的其他事跡,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讓自然在博物館復活

阿克利是菲爾德自然博物館(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首席標本制作師。在他的時代,動物標本的制作技術(shù)還非常粗糙:不過是把皮剝下來,縫起來,楦上稻草或者木屑。阿克利對雕塑和動物學都相當精通,對“靈魂標本”非常不滿意。

圖片

“靈魂標本” | David Haberthür / Flickr

他自創(chuàng)了一種標本制作技術(shù):首先,做出動物的黏土雕塑,肌肉、骨骼在解剖學上力求精確。然后,在雕塑上涂一層膠,覆蓋上一層薄薄的混凝紙和鐵絲網(wǎng),緊貼著雕塑,重現(xiàn)出其形狀。然后,涂上清漆使這層殼子防水,用水把膠溶掉,殼子就可以卸下來。最后把動物毛皮小心地蒙在殼子外面(黏土雕塑不能蒙皮),就得到了一個精致的空心標本。

圖片

阿克利在制作大猩猩的臉部模型 | Smithsonian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阿克利沒有滿足于“形似”,還力求“神似”。他將動物標本制作成嬉戲、戰(zhàn)斗的姿勢,成群擺放成家庭的模樣,并且安排了極為精致的布景,再現(xiàn)它們生前的自然環(huán)境?!?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font-weight: 700;">白尾鹿的四季》的標本按照春夏秋冬分成四組,背景從青樹翠蔓到白雪皚皚,宛若把維吉尼亞州的森林用魔法凝固,搬到博物館里。光是布景使用的樹葉就有一萬多片,大部分是他的太太兼同事迪莉婭(Delia Akeley)制作的。

圖片

白尾鹿標本的背景擺設,宛若真的森林 |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阿克利最著名的創(chuàng)作,是安置在美國自然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非洲動物廳(Akeley Hall of African Mammals)”,一共28組標本,花費了他生命最后的17年,以及他繼任者們的10年時間才布置完畢。正中是一隊非洲草原象,氣勢如虹地向人們“走來”,周圍的展廳陳列著獅子、大猩猩、野牛等等,再現(xiàn)了非洲塞倫蓋蒂平原、尼羅河上游和剛果東部的自然生態(tài)。

圖片

美國自然博物館里的非洲動物展示廳 | Evolutionnumber9 / Wikimedia Commons

滿手鮮血的標本制作家

在慨嘆阿克利的技藝巧奪天工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忘記,這巨量的標本素材,都是取自真的野生動物。當時攝影技術(shù)還很初步(阿克利的另一個成就,就是改進了相機技術(shù)來拍攝動物,后來他改造的相機在新聞報道中起了很大作用),所以捕殺動物制成標本,幾乎是西方世界了解野生動物的唯一渠道。

阿克利一生五次前往非洲,為博物館收集了大量標本。這使阿克利的人生充滿矛盾:他以白人殖民者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攫奪他人土地上的自然資源,殺戮野生動物,在今天的標準看來,是應該被唾棄的侵略行徑。

圖片

阿克利和他的同事們在肯尼亞狩獵,這只大象是他的太太迪莉婭射殺的 | Internet Archive Book Images

但他并非純粹無情的強盜,阿克利熱愛非洲的自然環(huán)境,將這塊大陸稱為“最光明的非洲”(brightest Africa),與一些西方人具有歧視意味的“最黑暗的非洲”(darkest Africa)相對抗。他見過大部分野生動物被捕殺之后的荒涼土地,并譴責白人殖民者的行徑:“非洲歷史的黑暗篇章,都是文明的進程寫下的?!?/p>

圖片

阿克利制作的非洲原住民狩獵獅子的銅像,現(xiàn)藏于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 | Evolutionnumber9 / Wikimedia Commons

1921年,阿克利前往今天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當時被比利時侵占為殖民地)獵捕大猩猩,他的目標是尋找最雄壯漂亮的大猩猩,制造一組標本布景,為人們展示非洲熱帶雨林的寧靜和美。但是這“寧靜”建立在殺戮上。在他的隊伍射殺大猩猩時,阿克利對這些酷似人類的動物產(chǎn)生了共情,稱贊它們是莊嚴、善良的巨人,對自己的行徑悔恨不已。他望著遠處的米凱諾火山(Mt.Mikeno),浮云消散了,山形清晰地呈現(xiàn)在藍天之中。這一幕被阿克利銘刻在心,最后作為非洲動物廳里大猩猩展廳的背景,畫在墻壁上。

圖片

非洲動物廳里的大猩猩 | Thom Quine

埋骨火山下

在大猩猩狩獵之后,阿克利前往比利時,向國王阿爾伯特(Albert I)游說,在非洲建立自然保護區(qū)。在當時保護野生動物還是一個新奇的觀念。1925年,世界上第一個大猩猩保護區(qū)建立起來,這就是今天的維龍加國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阿克利是重要推動力之一。

1926年,阿克利最后一次前往非洲,在米凱諾火山下病逝,遺體就葬在他殺死大猩猩,眺望遠山的那片土地上。他是否會得到非洲人民和大自然的寬恕呢?山岳無法回答。

圖片

阿克利制作的大猩猩銅像 | taxidermy4cash

圖片

圖片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歡迎轉(zhuǎn)發(fā)

歡迎添加客服微信

深圳科普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