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暖氣,機智的古人們是如何保暖的?
發(fā)布時間:2021-11-15
瀏覽次數(shù):1621

清 髡殘《山水四景之冬》 大英博物館藏

“狂風(fēng)攜凜至,葉漫徑染黃?!?/span>一轉(zhuǎn)眼,秋天過去了,凜冬將至,穿什么衣物御寒成了頭等大事。不妨看一看機智的古人們是如何保暖的?


最薄冬衣·紙裘

什么?你以為古人的冬天是如李白筆下所寫“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充斥著美酒、佳肴、貂皮、狐裘……那只是有錢人們營造出來的錯覺,實際上,在棉花普及之前,大多數(shù)人穿的是紙裘。

紙裘”,顧名思義,它是用楮、藤紙等紙張制作而成的衣物,自魏晉出現(xiàn),至唐宋時期開始大規(guī)模在民間流行。

楮紙

據(jù)史料記載,“人悉以紙為衣,或有衣經(jīng)者”,“方冽寒,人皆連紙褫書為裳褕”。當(dāng)時貧苦百姓遭受戰(zhàn)爭,流離失所,由于沒有布衣,便就地取材,制作紙衣御寒。紙原料成本低,容易獲取,故能大范圍普及。

明? 吳偉《流民圖》(局部) 大英博物館

不僅民眾青睞紙衣,還有一類人喜歡穿紙衣,便是僧侶。唐代陸長源《辨疑志》中記載的“紙衣禪師”,平日里就不著布絲,而是喜歡穿上紙衣,悠然自在地游走。還有一位“紙衣和尚”,也是不衣絲棉,常服紙衣。

時及宋代,除了普通百姓和修道僧侶,文人也加入了“穿紙衣”的行列。陸游曾作詩云“掃園收槲葉,掊地甃塼爐。幸有藜烹粥,何慚紙作襦。”在一個蕭瑟的寒夜,詩人獨掃枯葉,挖土做爐,刨一點藜草充饑,裁一件紙衣保暖。

宋代之后,紙衣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那潔白輕軟的紙衣,曾在無數(shù)寒夜為窘迫的人們,抵擋過風(fēng)霜雨露,增添一絲溫暖。


雨天絕配·蓑衣

古代冬天有多冷?大概可以用唐代詩人岑參的一句詩句形容“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在那個沒有暖氣的年代,北風(fēng)席卷大地,冰凍萬里,如若再遭遇雨雪侵襲,出行舉步維艱。

然而,只需要一件“蓑衣”,便能實現(xiàn)柳宗元所說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究竟是何等御寒神器?

五代十國 佚名?《雪漁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了蓑衣的影子。《詩·小雅·無羊》中寫道“爾牧來思,何蓑何笠”(你的牧人來了,戴著蓑衣和斗笠。)它最早由蓑草編織而成,這類植物表面光滑,有較好的防水性。后來蓑草被棕麻代替,在防水的同時,能夠擋風(fēng)遮雨,保暖功效更為顯著。

蓑衣樣式

古代蓑衣一般分上衣與下擺兩個部分:上衣頗像古代婦女穿的坎肩,圓領(lǐng)口,對開襟,兩翼略向上翹;下擺較為蓬松,上窄下寬,整體形狀猶如蝴蝶。江上獨釣的老翁,因穿著這件保暖的蓑衣,而抵御了呼嘯而過的狂風(fēng),自如地垂釣。

南宋?馬和之《秋江獨釣圖》

古人們對蓑衣的喜愛,可謂溢于言表。

唐代李欣《漁父歌》云:“白頭何老人,蓑笠蔽其身,避世常不仕,釣魚清江濱”;宋朝《爾雅翼》道:“袯襫以莎草為之,今人作笠,亦多編筍皮及箬葉為之;其臺為衣,編之若甲,毿毿而垂,故雨順注而下。”

漁民們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蘇東坡陶醉于江南煙雨,只愿“一蓑煙雨任平生”。就連《紅樓夢》中的寶玉小可愛,都要“上戴著大箬笠,身上披著蓑衣”才肯出門……

《紅樓夢》劇照

在宋代油紙傘出現(xiàn)以前,人們冬季雨天出行最依賴的便是蓑衣。想象一下:在一個天寒地凍的日子里,系上一件厚實的蓑衣,再搭配上一頂斗笠,冒著綿綿的雨,泛舟湖上……那不正是“既有溫度,又有風(fēng)度”的最佳詮釋嗎?


逢考必備·麻衣

比起貴族最愛的綾羅綢緞,古代普通百姓們更常穿的是“粗布麻衣”。所謂“麻衣”,便是由苧麻纖維編制而成的布衣,其沒有華麗的彩飾,且衣料厚重,收腰束腹。在冬季穿起來,密不透風(fēng)。

不過,還有一類人尤愛麻衣,那便是古代讀書求官的士人。唐末牛希濟在《薦士論》中描寫了一個場景:?“郡國所送,群眾千萬,孟冬之月,集于京師,麻衣如雪,紛然滿于九衢?!?/span>每年冬季開科之時,舉子們便齊聚京城,一時“麻衣如雪”。

明 仇英《觀榜圖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里的麻衣如雪,便是指那些穿著麻衣的考生。他們多出身貧寒門第,在寒冷蕭瑟的冬天,起早貪黑,往衣袍外面罩上一件麻衣,便馬不停蹄地赴京趕考。在唐朝,麻衣被視作應(yīng)試舉子的標(biāo)志,從他們被州府舉薦的那一刻起,便與麻衣“形影不離”。

有一位名叫宋濟的進(jìn)士,天天穿著麻衣,卻屢次落第。別人就譏諷他: “白袍何紛紛?”宋濟斗志昂揚地回應(yīng)道:“為朱袍紫袍紛紛耳! ”(我穿著麻衣,苦讀詩書,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穿上有品階、有顏色的官服。)

明 唐寅 《十才子圖 (傳) 》(局部)?普林斯頓大學(xué)博物館藏

麻衣色偏黃白,在唐朝服色品階中屬最低,人們稱這些舉子為“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一旦他們高中,便能立即脫去麻衣,穿上高級的官服。如若他們屢考不中,人們便會蔑稱他們是“老麻衣”,名妓王蘇蘇曾嘲笑李標(biāo)為“羸童瘦馬老麻衣”。

北宋?李成?《寒林騎驢圖?(傳)》(局部)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在古代,麻衣不僅是尋常冬衣,更是萬千考生們內(nèi)心希望的一種寄托。那些及第進(jìn)士穿過的麻衣,被其他落第者或待考者視為吉祥物。說不定,在無數(shù)個寒夜,他們曾對著一件麻衣莊重地跪拜祈禱:求求,快讓我通過考試吧……


貴族格調(diào)·斗篷

冬至雪落,大觀園內(nèi)的眾姐妹們也“爭奇斗艷”起來。

“只見寶琴來了,披著一領(lǐng)斗篷,金翠輝煌?!薄疤酱簢蠹t猩猩氈斗篷,戴著觀音兜”,又“遠(yuǎn)遠(yuǎn)見賈母圍了大斗篷,戴著灰鼠暖兜,坐著小竹轎……擁轎而來?!睂氂褚膊桓适救?,“見外面下雪,便要人去取斗篷”,一條大紅猩氈披在身上,襯著雪景,美不可言。

清 孫溫繪《紅樓夢》

在清朝,斗篷是富貴人家的御寒首選。其實早在晉朝,就有了斗篷的雛形——“鶴氅”。它是由鶴羽制成的較為寬松的對襟外衣,腰處有一根束帶。明朝,斗篷又稱“月衣”,《長物志》中將其描述“鋪地如月,披之則如鶴氅?!?/span>

到了清代,斗篷大規(guī)模流行起來。它穿戴后的廓形像一個倒扣古鐘,所以又稱其為“一口鐘,一裹圓”。無論男女老少,在冬天出門皆喜披著斗篷。這些斗篷的形制各異,有的鑲金繡花,有的內(nèi)襯皮毛,顏色不勝枚舉。

清 華嵒《天山積雪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如《紅樓幻夢》中提及的,“翠蘭泥斗篷”“著綠泥斗篷”“玫瑰紫哈喇斗篷”,清人鄒韜《海上塵天影》中著墨描寫的“鵝黃縐紗粉紅邊小狐皮斗篷”“秋香色地、桂杏連玄湖當(dāng)大斗篷”,以及《花月痕》中的“采秋披件大紅哆羅呢的斗篷”。斗篷的材質(zhì),從羽紗、哆羅到珍貴的動物皮草,無奇不有。

清 冷枚《探梅圖》 旅順博物館藏

天寒地凍的日子里,披上斗篷,搭配上一頂風(fēng)帽,打一把青綢油傘 ,緩步走在白雪覆蓋的小道上,便是冬日里一道最靚麗的風(fēng)景。不過,也得有錢才行!

參考文獻(xiàn)

苑媛《清代斗篷探微》

楊吉元《蓑衣·斗笠》?

馬未都《蓑衣》

李丹婕《“麻衣”與晚唐進(jìn)士文化》

王曦、梁惠娥《我國古代紙衣的歷史淵源及發(fā)展》

作者:薇薇安

來源:博物館丨看展覽

歡迎添加客服微信

深圳科普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