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反坦克導彈,都是直接瞄準和攻擊坦克的前裝甲,通俗地說,就是“打臉”。然而,隨著坦克不斷加厚裝甲和采用新型反應裝甲,反坦克導彈要想順利“咬破”越來越厚的“臉皮”,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瑞典的反坦克專家“腦洞大開”,首先想出了一種專門對付新型坦克的高招:這便是頂攻技術。
我們都知道,裝甲是坦克保護自身安全的主要技術手段,而在坦克全身各處裝甲中,前裝甲無疑是防護能力最強的,性能先進的坦克在加強前裝甲的厚度和優(yōu)質材料選用上都是煞費苦心的。但與此同時,坦克的側部、后部、底部,尤其是頂部,盡管都有裝甲防護,但其厚度與前裝甲相比還是明顯差得多,因此防護能力就顯得薄弱許多。
反坦克導彈采取頂攻技術,繞過坦克防護最強的前裝甲,專門針對暴露面積大卻防護薄弱的頂部裝甲“吊打”坦克,無疑是抓住了坦克自身的“軟肋”。
為了實現頂攻,反坦克導彈的飛行路線和戰(zhàn)斗部結構一般都有特殊要求,導彈發(fā)射后,首先躍升至離坦克頂部上方一定高度,然后以一定的角度直接攻擊坦克頂部?;蚴菍棌纳戏浇咏箍?,以一定的射角(一般為20°-30°)噴出高速射流向前下方攻擊坦克的頂部裝甲。如法德英聯(lián)合研制的第三代反坦克導彈“崔格特”攻擊主戰(zhàn)坦克和裝甲車輛時,先以大約10°的仰角向上飛行,然后在80米左右的高度上平飛,當接近目標時,導彈則以20°-30°的俯沖角下落,直至從頂部攻擊目標。而最先采用頂攻技術的瑞典,其設計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比爾”,則是在接近目標時,向前下方以30°的傾斜角噴出高速射流擊穿坦克的“天靈蓋”。
頂攻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操作簡便,射手和彈藥手配合,只需幾十秒準備時間,緊急情況下1名士兵也可完成整個射擊過程。二是飛行可靠,由于導彈飛行離地面較高,導彈飛行時很少接觸地面障礙物,攻頂可以擊穿更厚的裝甲及摧毀艙內設備,命中率達95%以上。(來源:國防科技大學“科普中國”共建基地)
歡迎添加客服微信
深圳科普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