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讓我們梳理一下科幻作品中對月球世界的暢想。它們與人類對月球的科學考察彼此促進,交相輝映。
兩千年前,古羅馬作家盧奇安就在《一個真實的故事》里幻想了月球世界。那里的“月球人”和“太陽人”作戰(zhàn),目標是爭奪金星。當時,人們認為日月星辰都位于云層上方不遠處,須臾可至。
十六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創(chuàng)作了《夢》,設想月球上生活著巨大的人面蛇身動物。它們?nèi)臻g在月球表面活動,夜里則躲到月球深處的洞穴里。當時,像開普勒這樣的頂尖天文學家已經(jīng)知道月球的位置,以及“逃逸速度”等知識。但他想象不出怎樣才能把人送上月球,只好請巫師幫忙,通過向旅行者施法,讓他達到第二宇宙速度。
十九世紀,各種以熱氣球為題材的飛行小說不斷涌現(xiàn)。在《漢斯·普法爾歷險記》中,美國作家愛倫·坡讓主人公駕駛氣球飛向月亮。不過不是進行科學考查,而是躲債。普法爾先生因禍得福進入了月球人的世界。
俄國作家挈柯夫也創(chuàng)作過一個氣球宇航的故事。他讓一群冒險家乘坐著由十八個氣球牽引的銅制立方體吊艙飛向月球。在稀薄的空氣中,立方體被內(nèi)部的氣壓炸裂,冒險家們飛入太空,掉到月球旁邊的小行星上。
十九世紀末,凡爾納以月球為目標,創(chuàng)作出不朽名作《從地球到月球》。它在科學細節(jié)方面設計得十分扎實。好幾位現(xiàn)代宇航之父們都承認,他們正是在凡爾納啟發(fā)下,才開始思考太空旅行的可能性。
凡爾納在小說中寫到,在月球經(jīng)過近地點和天頂點之前,用垂直于天頂?shù)拇笈?,以每秒一萬二千碼初速發(fā)射炮彈,便會在九十七個小時以后擊中月球。三位旅行家坐在炮彈艙里飛向月球。在續(xù)集《環(huán)月旅行》中,他們圍繞月球旋轉(zhuǎn),但是無法著陸,后來返回了地球。
不久以后,宇航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作出科幻小說《到月球去》,于1892年發(fā)表在莫斯科的《環(huán)球》雜志上。小說宣傳了他的多級火箭原理。
1901年,英國作家威爾斯創(chuàng)作出《月球上的第一批人》。主人公通過反重力裝置飛上月球。那里有一個月球人社會,他們類似蟻群,因分工不同體型各異。當時人們并不清楚月球表面是否有空氣。于是威爾斯設想到,月球向陽面會有空氣,背陰面由于溫度驟降,空氣會變成雪花飄落下來。
1902年,法國劇場老板梅里斯拍攝出歷史上第一部故事長片,也是第一部科幻片,名字就叫《月球旅行記》。
1904年,中國人寫出了第一部科幻小說,名字就叫《月球殖民地小說》,連載于上海《繡像小說》雜志,作者是荒江釣叟。小說中最先進的飛行器是飛艇,主人公遇到一個技術遠超地球的飛艇編隊,疑似來自月球??上≌f在此戛然而止,挖了一個歷史大坑。
在二十世紀初,月球寄托著人類的宇航夢想。1929年,德國電影導演弗里茨·朗格拍攝出科幻片《月亮上的女人》。并請火箭專家赫爾曼·奧伯特作顧問。影片設想火箭發(fā)射時要進行倒計時,后來成為航天工作的標準程序。
在美國作家海因萊因的《安魂曲》中,主人公哈里曼年邁體衰,只為了圓兒時的太空夢,不顧禁令,雇傭宇航員把自己送到月球表面,仰望著太空中的地球平靜棄世。這篇作品發(fā)表幾十年后,美國富翁蒂托以老邁之軀成為第一名太空游客,實現(xiàn)了哈里曼式的理想。
1969年,人類終于首次登陸月球。似乎是因為真實情境遠不如想象的精彩,月球題材退出科幻很多年。最近一部有影響力的作品要屬科幻片《月球》,拍攝于2009年。人類在月球上開發(fā)氦3,整個礦場高度自動化,只有一個名叫山姆的員工在職守。各種線索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生平來歷。
在月壤里提取氦3,是最近才出現(xiàn)的開發(fā)月球遠景規(guī)劃。新的科學促進創(chuàng)作,新的幻想又激發(fā)科學進步。相信在不久以后,月球會重新回到科幻作家的視野。
(作者系中國作協(xié)會員,科幻作家,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
歡迎掃碼入群!
深圳科普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