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一份收獲 集萬千感動 ——孫承緯學術(shù)成長資料采集心得-
作者:藍欣
發(fā)布時間:2021-05-20
瀏覽次數(shù):1119
采一份收獲 集萬千感動 ——孫承緯學術(shù)成長資料采集心得-

1957年9月,孫承緯初到北大。

孫承緯伏案工作。

■藍欣

那是一個冬日下午,天空明朗,清風中夾雜著些許寒意,我按時來到了約好的地點。叩門而入,隨著陶阿姨“來了,來了”爽朗的聲音,頓覺溫暖迎面拂來。我拜訪的主人公正立于沙發(fā)旁,微笑著,笑意中透出親切和慈祥。我掩抑住內(nèi)心激動:孫老師,我終于見到您啦——是的,他就是孫承緯院士,我們親切地稱他為“孫老師”。

這是我初次拜訪孫老師家的場景,也是我期盼已久的時刻。

初識,從模糊到逐漸清晰

“給你一本書,這是孫老師父母的紀念文集《溫暖》?!?/p>

“這些是關(guān)于孫老師的一些資料,你先留著,學習一下。”

“給你幾本關(guān)于孫老師的書,你多看看,以后有用?!?/p>

孫承緯學術(shù)成長資料采集小組的成員每每見到我,都會熱情地給我一些關(guān)于孫老師的書籍,并囑我多看。那段日子,我陸續(xù)收到了很多關(guān)于孫老師的書籍、資料。

對于剛加入采集小組的我來說,當時還并不清楚那些資料意味著什么,只是像“規(guī)定動作”一般,機械地一本本地翻看著與孫老師相關(guān)的資料。

那時,無論是從資料上還是日常工作中,我無數(shù)次看到、聽到孫老師的名字,但總感覺很遙遠,甚至遙不可及,讓我感覺孫老師特別“神秘”。

隨著工作的深入,這層“神秘”的面紗被逐漸揭開。

當時,因為要制作關(guān)于孫老師的相冊,我四處“搜羅”有關(guān)他的照片。從生活照到工作照,再到各類獲獎照片,每一張照片似乎都訴說著一段艱辛而精彩的往事……這讓我對孫老師的印象從文字直接轉(zhuǎn)換為了圖像。

初次拜訪孫老師家時,在和陶阿姨(孫老師愛人)的交談中得知,孫老師視力下降了許多,為了能方便在電腦上看清國內(nèi)外各類文獻,他特地買了兩個大顯示屏。從這簡單的語言描述中,讓我在感嘆之余,對孫老師閱讀文獻的“癡迷”又心生了許多敬佩。

在孫老師眾多照片中,有一張伏案工作的照片深深地觸動了我,因為這就是他的常態(tài)——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無論是在飛機上,還是在會議間隙,他總會利用很多碎片時間勤奮閱讀,不知疲倦。

在采集過程中,我不止一次被孫老師刻苦鉆研、認真負責的科研精神深深感動。這讓我更想走近他、了解他,希望能夠把他身上的這種科研精神準確地、清晰地刻畫出來。

走近,我們做好了充分準備

自加入采集工程以來,我參加了采集小組定期召開的工作推進會、采集工程交流學習,以及四川省科協(xié)的一些工作會議。于我而言,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

2020年11月底,我們采集小組部分成員赴北京參加中國科協(xié)舉辦的中期評估會議(以下簡稱中評會)。這次會議不僅是一次學習機會,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作為采集人身上具備的那份執(zhí)著和努力。

“不打無準備之仗?!边@是孫老師常說的話,采集小組也將此奉為做事原則。

當時,在得知中評會在北京召開時,采集小組早已按捺不住興奮——由于孫老師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北京有孫老師的母校、有孫老師共事多年的同事朋友……有這么多的“誘人”線索,無疑讓采集小組對此次的北京之行充滿了期待。

因此,除了準備好中評會所需的文件外,采集小組特地召開了赴北京的工作布置會,詳細安排了到京后的采訪任務和分赴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國家圖書館等地的資料搜集工作。

在中評會上有一個畫面讓我記憶猶新。在我們小組作完報告后,恰逢下午階段的專家合議時間,可能是因為會議的緊張氛圍和久坐的疲憊感,各個采集小組成員趁此時間段紛紛離席,稍作休息。

當我也準備起身時,看到我們采集小組成員湯淼正半蹲在一位頭發(fā)花白的專家身邊,低頭輕語,像是在討論什么。后來得知,她正抓住此次難得的機會,就研究報告中的些許疑問當面請教專家。

這一幕令我心生感慨——盡管采集小組現(xiàn)有的成果已獲得了專家組的肯定,但我們還想更加努力、做得更好。

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認真完成每一次采集任務,這也是采集小組一貫秉持的采集工作態(tài)度。

一路走來,我已深刻體會到,采集過程或許艱難辛苦、困難重重,但都無法阻擋我們想要做好采集工作的決心。因為我知道,采集工程不只是采集一份份珍貴的資料,更多的是,深入挖掘老一輩科學家身上凝聚的豐富精神內(nèi)涵,弘揚實事求是、潛心耕耘、迎難而上的科研精神。

我相信,每一位采集人的點滴付出,都會匯聚成采集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作者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國科學報》 (2021-05-20 第8版 印刻)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