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叔勇文/圖
巢菜這個名字,熟悉的人并不多,但是說起“采薇”,大家都會有印象,這么多年的讀書與生活歷練中,誰還沒有遇到過幾個名字中帶“薇”的親朋好友呢。
據(jù)歷代考證,《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中的“薇”一般指的就是大巢菜等豆科野豌豆屬植物。
巢菜一名,來自于宋代文豪兼美食家蘇軾的詩作《元修菜(并敘)》:“菜之美者,有吾鄉(xiāng)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彼猿膊艘步小霸薏恕?。詩作之外,他還專門寫一篇文《記元修菜》以傳之。
宋代另外一位大詩人陸游也喜愛巢菜,而且對巢菜的分類及淵源還頗有研究,在他的《巢菜并序》中記述道:“蜀蔬有兩巢,大巢,豌豆之不實者。小巢,生稻畦中,東坡所賦元修菜是也,吳中絕多。名漂搖菜,一名野蠶豆。”
陸游所說的漂搖菜,也是巢菜一個來源悠久的別名。歷史上巢菜的別名很多,薇菜之外,《詩經(jīng)》中也稱它為“苕草”,漢代的《爾雅》稱它“柱夫”“搖車”。晉代陸機在《詩鳥獸草木蟲魚疏》中又稱“苕饒”“翹饒”,史籍上“翹搖”也較為常見,這幾個名字,發(fā)音與陸游所說的“漂搖”都很相似,應該是以音謬傳的緣故。
漂搖豆在南宋《履巉巖本草》第二卷也有收錄并附有彩繪圖鑒,與大巢菜極為相似。
陸游關于大巢菜及小巢菜的區(qū)分,歷代一直沿用,李時珍也認為“此說得之”,清代《植物名實圖考》中還曾清晰地繪出了大巢菜與小巢菜的植物圖鑒予以區(qū)分。
目前大巢菜及小巢菜均屬于豆科野豌豆屬植物,大巢菜有野豌豆等多個俗名,小巢菜除了俗名硬毛果野豌豆外,也有多個俗名與大巢菜相同,此外同為豆科野豌豆屬的救荒野豌豆、廣布野豌豆及野豌豆也常常被當做是巢菜?!对娊?jīng)》中的“薇”,很可能是上述幾種野豌豆屬植物及其它近似種的混用名,按照現(xiàn)代的分類系統(tǒng)并不一定能夠準確區(qū)分。
在都市的綠地中,這些巢菜并不起眼,一般都被視為雜草,但在野外,滿地大片的巢菜則是讓人無法忽視的存在,也難怪古人把它當作救饑的野菜廣泛應用,野采之外,很早便有了種植的歷史,晉人郭義恭《廣志》中曾記述道:“苕草,色青黃,紫華(花),十二月稻下種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葉可食?!?/p>
東坡、放翁所記述的也是將莖葉當作野生蔬菜食用的,“薇名野豌豆,藿(豆葉)可作羹,東坡所謂元修菜也”(清《乾隆淮安府志》)。明代朱橚主持編寫的《救荒本草》中稱為“野豌豆”,則是采用豆子來救饑,“救饑采角煮食,或收取豆煮食,或磨面制造,食用與家豆同”。
但巢菜終于還是沒有能夠成為人類的日常蔬菜,究其原因,蘇東坡在《記元修菜》一文中的說法值得參考:“性甚熱,食之使人呀呷,若以少酒曬而蒸之,則甚益人,而不為害?!彼?,巢菜到底還是窮苦人的救饑野菜而非王公貴族們的桌上佳肴。
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曾記述伯夷、叔齊在殷商滅國后,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的故事。自此之后,首陽采薇及西山薇蕨便成了中國文化中堅守氣節(jié)的代名詞,屢見于歷代詩詞等典籍中,其中陶淵明的“饑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也是歷代稱頌的名句。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u
《中國科學報》 (2021-03-18 第8版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