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中亞超級大旱推遲史前絲綢之路開通

?

絲綢之路與五角星是該研究的中亞洞穴所在地標識示意
?
已有考古研究顯示,早在4000多年前的時候,就存在跨歐亞大陸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現(xiàn)象,最早馴化于西亞地區(qū)的小麥、大麥、綿羊、山羊等文化元素特征擴散到東亞;隨后,起源自中國北方東亞地區(qū)的粟、黍擴散到西亞和歐洲地區(qū)。
?
一些學者認為這種早期史前東西方交流是沿著北方歐亞草原,也即草原之路開展的。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顯示青銅時代的跨大陸交流路線主要沿中亞綠洲、河谷通道,也即絲綢之路前身開展。這種史前跨大陸交流路線的時空轉換深刻影響了歐亞大陸的文明演化進程。但是,其背后的驅動因素一直不清楚。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研究員譚亮成與蘭州大學、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德國馬普研究所、英國牛津大學等國內(nèi)外十余家單位的合作者,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fā)表于《科學通報》的研究結果表明:在距今5820~5180年前,中亞存在一次持續(xù)時間為640年的超級干旱事件。該干旱事件嚴重阻礙了中亞史前文化的發(fā)展,很可能推遲了史前絲綢之路的開通。
?
譚亮成介紹說,該項研究基于來自吉爾吉斯斯坦、位于費爾干納盆地東緣的Talisman洞的石筍多指標,包括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的集成記錄,恢復了中亞干旱區(qū)目前年代最精確(測年誤差 -6‰)、分辨率最高(-3年)的過去7800年降水(降雨+降雪)變化序列。
?
譚亮成進一步闡述,他們發(fā)現(xiàn)在5820~5180年前存在一次持續(xù)達600多年的超級大旱事件,可能對中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綠洲產(chǎn)生了相當嚴重的影響,例如,在干旱最盛期,巴爾喀什湖的湖面至少下降了20米。
?
而西風帶北移、北大西洋變冷造成的來自地中海、里海、北大西洋水汽傳輸減少可能是這次超級大旱的主要原因。
?
另外,該論文作者還進一步總結了歐亞大陸10000年以來的動植物考古遺存鑒定和測年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此次干旱事件與農(nóng)牧業(yè)人群擴散通道由中亞綠洲路線向北方草原路線的轉換幾乎是同步的。
?
據(jù)上述,譚亮成等提出,該超級大旱事件阻礙了史前跨歐亞大陸文化交流在中亞綠洲路線上的傳播,反之趨使其沿著北方歐亞草原路線擴展。隨著干旱結束,降水回升,綠洲重新發(fā)育擴大,人口擴張,加之農(nóng)牧業(yè)技術的發(fā)展以及長途運輸家畜的利用,使得4000~3000年前貫通綠洲的東西方交流通道,即史前絲綢之路出現(xiàn),后來成為歐亞大陸主要的陸路通道,為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1.01.015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